民事訴訟法系于1935年2月1日公布,同年7月1日施行,1945年12月26日第一次修正三十七個條文,均系基于實務上之需要,能解決問題之修正,列舉數(shù)例如下:一、于第二十八條第一項增入“或依職權”四字,使原告之訴不致因法院無管轄權而被裁定駁回,解決原告起訴,因管轄錯誤而須另行起訴之問題。二、于第二四九條創(chuàng)設他國立法例未有之第二項“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法院得不經言詞辯論,徑以判決駁回之”。使(一)對于當事人顯不適格之訴,(二)無私法上之請求權而提起之給付之訴,(三)無確認之法律上利益而提起之確認之訴,(四)依法不必起訴行使之形成權而提起之形成之訴,(五)依所訴事實,其請求與實體法不合或相反之訴,得不經言詞辯論而徑以判決駁回,省時、省事,數(shù)十年來,法官受用無窮。三、于第三八○條創(chuàng)設第二項“和解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者,當事人得請求繼續(xù)審判”。解決于發(fā)生各該情形時,無法律依據(jù)處理的困擾。四、于第三八五條第一項創(chuàng)意增設后段“不到場之當事人,經再傳而仍不到場者,并得依職權由一造辯論而為判決”。解決無人聲請而訴訟終結遲延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