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政治決策制定模型都強調個人偏好是相對恒定不變的。那么,為什么公眾對政治議題的態(tài)度常常會發(fā)生戲劇性的變化?為什么在特定立法上,國會的支持會發(fā)生根本性的逆轉,比如最近關于超級對撞機的投票結果?通過創(chuàng)新性地將認知科學中的洞察力和理性選擇理論與政治生活聯系起來,布賴恩·D.瓊斯回答了這些問題。布賴恩·瓊斯認為,個人和政治系統(tǒng)都同樣傾向于在不同的時間關注不同的問題。他列舉了選舉、公共輿論調查、國會審議和官僚制決策制定等方面的大量實例,向我們說明了變動的注意力能夠并的確改變著選擇和政治結果,即便其基本的偏好依然相對固定。例如,一個人本來打算投票給某位候選人,但在聽說該候選人支持墮胎的立場后,將票投給了其他人。此時,他的根本立場并沒有發(fā)生改變。這對于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和議程建構同樣適用,瓊斯的決策制定新模型代表了我們對政治行為的理解的一種顯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