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研究瀕危劇種?(代序)
緒論 白字戲:中國鄉(xiāng)社祭祀戲劇的活化石
第一節(jié) 白字戲及其學術價值
第二節(jié) 白字戲研究的學術史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四節(jié) 本研究的意義與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白字戲的人文環(huán)境(一)
——海陸豐民系與人文考述
第一節(jié) 海陸豐民系形成考
一、土著時代
二、中原漢族移民與閩南民系的形成
三、閩南移民與潮汕民系的形成
四、明清閩南移民與海陸豐人
第二節(jié) 海陸豐人文特征
一、介于漳潮之間的福佬話
二、鄉(xiāng)約族規(guī)中的宗族社會
三、淳樸節(jié)儉、爭強好斗、保守篤神的群體性格特征
四、濃郁的民間宗教習俗
第三節(jié) 海陸豐人文與本研究之關系
第二章 白字戲的人文環(huán)境(二)
——海陸豐祭祀演劇與相關文藝樣式
第一節(jié) 海陸豐賽會演劇考
第二節(jié) 海陸豐傳統(tǒng)文藝樣式
一、竹馬戲與老白字
二、影戲(皮影戲、紙影戲)與傀儡戲
三、潮州歌冊
四、牛寮間曲與白字曲班
五、吹班、司功壇
六、關戲童
七、畬歌、晝歌與英歌
第三章 白字戲的形成
第一節(jié) 白字戲的來源及形成研究評述
一、白字戲的來源及形成研究概述
二、對白字戲來源及形成研究之思考
第二節(jié) 宋元南戲人潮考
一、宋元南戲及其流播閩南潮汕
二、潮汕閩南之正字戲
三、《金釵記》與明初潮州正字戲
第三節(jié) 白字戲的形成
一、《荔鏡記》、《金花女》與白字聲腔的形成
二、從明清文獻中看潮州戲的形成
三、竹馬戲與白字戲的形成
第四節(jié) 關于白字戲形成中的一些問題的思考
一、明代正字戲唱的是何種聲腔
二、明代白字戲是否童伶制
三、外來南戲、鄉(xiāng)社祭祀小戲與白字戲形成之關系
第四章 白字戲的流變
第一節(jié) 清初至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白字戲
一、演戲之風甚熾,繳白字最為獲利
二、演出劇目多沿舊本
三、舞臺形態(tài)
四、外江戲、西秦戲等板腔體劇種對白字戲的影響
五、白字戲的流播
第二節(jié) 晚清至1949年間的白字戲
一、汕頭開埠與潮汕文化的轉型
二、潮州白字戲的改良與海陸豐白字戲的固守傳統(tǒng)
三、提綱戲與半夜反
四、白字戲班及名角
第五章 白字戲的劇目與劇本
第一節(jié) 白字戲劇目搜錄
一、白字戲文戲劇目
二、白字戲提綱戲(武戲)
第二節(jié) 白字戲劇目類型及其來源
一、例戲(儀式戲)
二、宋元南戲、明代傳奇劇目
三、地方題材劇目
四、民間小戲
五、清代民國時期的劇目
六、1949年以后新增劇目
七、提綱戲
第三節(jié) 白字戲主要傳統(tǒng)劇目——“八大連戲”考析
一、《英臺》連
二、《高文舉》連
三、《秦雪梅》連
四、《王雙福》連
五、《秦香蓮》連
六、《蕭光祖》連
七、《崔鳴鳳》連
八、《蔣興哥》連
九、《楊天梅》連
十、《陳三五娘》連
第四節(jié) 白字戲劇目的藝術特征
一、祭祀儀式性
二、通俗化
第五節(jié) 白字戲劇目與民俗文化
附一:汕尾城區(qū)安美媽祖戲目靈簽(共100簽)
附二:汕尾城區(qū)大伯爺、大王公、翰林公祠戲目靈簽(共50簽)
第六章 白字戲的唱腔音樂
第一節(jié) 白字戲唱腔音樂概述
一、白字曲的類型
二、白字曲的調式
三、白字曲的結構與板式
四、白字曲牌的運用
五、白字曲的拉腔與幫腔
六、樂隊與樂器
七、伴奏音樂
第二節(jié) 白字戲傳統(tǒng)唱腔曲牌例析
一、輕三六調曲牌
二、重三六調曲牌
三、活五調曲牌
四、反線調曲牌
五、雜調曲牌
六、對偶曲
第七章 白字戲場上藝術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白字戲場上藝術形態(tài)概述
一、白字戲表演形態(tài)概述
二、白字戲戲臺美術概述
第二節(jié) 白字戲演出形態(tài)特征
一、白字戲表演藝術特征
二、白字戲表演形態(tài)與祭祀關系
三、白字戲與觀眾的互動
四、白字戲的表演特技
附:白字戲老童伶“粒仔旦”談旦行表演技巧
附錄 白字戲田野考察報告
第一部分 演戲點調查
一、海陸豐101個村社演戲點調查
二、不同類型演戲點選介
第二部分 劇團調查
一、海陸豐地區(qū)劇團面上調查
二、海豐縣白字戲劇團調查
三、民營白字戲劇團調查
第三部分 老人會與觀眾調查
一、老人會組織及其功能
二、觀眾調查
馀論 從白字戲看鄉(xiāng)土祭祀戲劇
第一節(jié) 鄉(xiāng)土祭祀戲劇及其遺存
第二節(jié) 鄉(xiāng)土祭祀戲劇與中國戲劇研究
一、學術界對祭祀戲劇的研究及其意義
二、對以文學藝術為話語的正統(tǒng)戲劇觀的反思
第三節(jié)鄉(xiāng)土祭祀戲劇的保護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