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天才。從古希臘到畢加索,羅丹代表了雕塑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被譽為“19世紀的米開朗琪羅”。為創(chuàng)作《地獄之門》,他以《神曲》作枕邊書,“地獄篇”為草本,付出了二十幾年心血,構思了幾百件作品,雕刻了幾百座作品,《思想者》、《亞當》、《夏娃》、《吻》等杰作得以問世,其中的187個人體雕塑,“像一連串苦難和犧牲的活念”,始于《埃馬爾神父》,終于《思想者》,總綱為《地獄之門》?!兜鬲z之門》中的每一個人體雕塑都是一個“活念珠”,由個體的珠串成群體的鏈,由個體的命運進入人類的命運,構建出一幅人類的悲劇畫面,以殉南者的悲愴,展現出近似“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家精神,喚醒人類對自身命運的憂患意識,以至于“這個地獄”在法國文學家法朗士眼中成了“一個充滿著溫情而憐憫的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