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于亭選擇以“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他的老師,我一直關注著他的構想與論文的進展。經過漫長的研究和寫作,他終于完成了初稿,順利通過了學位答辯。各位評審專家對他的論文所達到的水平的一致肯定,對于亭來說,應該是不小的鼓勵,我也稍感欣慰。前修未密,后出轉精,這是學術發(fā)展的趨勢,也是后人做學問的應有之義。于亭此書頗有新意,多少填補了《玄應音義》的文獻學研究不足的缺憾,尤其是以下兩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在考察《玄應音義》版本的源流演變時,面對如何解釋高麗藏本與磧砂藏本這兩個版本系統(tǒng)文本上的巨大差異這個難題,作者并沒有以“各自祖本的差異”這么一句話就此打住,停止思考,而是砸破砂鍋問到底,認真探索這些文本差異形成的條件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