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陸思賢先生撰寫的《周易考古解讀》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周易研究專著?!稘h書·藝文志》說:“易道深矣!”兩千多年來,易學大師輩出,易學專著難以勝數(shù),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易學研究已全面深入,并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陸思賢先生以深厚的考古學功底試圖從《乾》、《坤》兩卦人手,對周易深邃的思想作出全面解讀。其對周易的解讀,旁征博引,思路開闊新穎,令人讀來耳目一新,堪稱周易研究的上乘之作。作者是從一個考古工作者的視野,對乾坤兩卦作出全面解讀的。第一和第二章主要是全面介紹“卦象”與“易數(shù)”的關系,可作為初讀者入門的基礎知識。第一章從“易數(shù)”起步,分析了人體身上的自然數(shù);甲骨文中的數(shù)碼創(chuàng)造;“易有太極”,兩儀、四象與八卦;六爻布數(shù);關于大衍之數(shù)等問題。作者認為,先民對“數(shù)”的認識,或對“數(shù)碼”的使用,可能在史前時代即已開始,所謂“占日”、“占月”、“占星氣”,在殷墟卜辭的記載中非常豐富,且有完整的“干支表”,以及歲時歷法記事,說明先民對數(shù)碼的創(chuàng)造與使用,與歲時天象的觀測,以及歷法的推演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周易》一書的主題,也是講天象與歷法的。作者的這些推論有比較充分的資料依據(jù),可以自圓其說。作者又認為,用十個數(shù)碼,經緯天地,便是《易》。這些說法都是建立在細致的材料和分析的基礎之上的。第二章以“陰陽五行”為基礎,指出“四時五行”是《周易》一書的基礎,也是六十四卦的主題;作者又把四時五行的布數(shù)方法從歷史源流考辯的方式進行了歸納;還從“四時五行”出發(fā)分析了卦象與易數(shù)的關系。這些分析都頗具創(chuàng)新意義。第三至第七章解讀《乾》卦;第八至十二章解讀《坤》卦。作者以解讀卦辭、爻辭為主干,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出土文物和古文字研究等,連綿解讀,并引證古史神話資料來豐富解讀的內容。該書不僅可以供《周易》愛好者作為入門的書籍閱讀,還可供《周易》專門研究者作為深入研究的必備工具書;更是可供考古學、歷史學和文化學的學者作研究的必備讀物。該書可為全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所選購收藏。所以,該書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和勞動,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