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是我國詩歌史上繼唐詩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它的面貌與唐詩迥異。宋初詩歌在宋代詩歌史上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宋初詩歌有“三體”:白體、晚唐體、西昆體,其中以西昆體的影響為最大。“西昆體”是以楊億所編《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凡與楊、劉等人在館閣有詩歌往還唱和,風格相近的作品都被收入集中,而這一詩人群體也被稱為“西昆派”。但“西昆體”并不始于《西昆酬唱集》,“西昆派”詩人也不限于是否參加過西昆酬唱。昆體詩風一直延續(xù)到仁宗朝,特別是天圣至慶歷年間,還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據前人研究,“西昆派”分為前后兩期,真宗朝的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為前期“西昆派”,在仁宗朝或多或少具有(或曾經具有)西昆濃艷綺靡詩風的多位詩人稱為后期“西昆派”。 后期“西昆派”所處的文壇充滿了改革變化,在強大的詩文革新運動的影響及昆派內部的反撥作用下,與前期“西昆派”“唐音”成分居多不同,后期“西昆派”其實更顯“宋調”。同時,它也是歐、梅詩歌革新派過分平淡的一種修正,并對后代新詩派(如江西詩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于西昆體的弊病不是自身能夠解決的,在內、外因的作用下,西昆體己走到了盡頭,這標志著“唐音”的乍歇和“宋調”的確立,一個真正屬于宋詩的時代已經到來。因此,對這一流派由“唐音”到“宋調”的演變軌跡進行細致的描畫,展示新舊詩風的斗爭、融合,對深刻地理解宋詩乃至整個古代詩歌史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論述。 前言部分,闡述本課題的選題意義,簡介本課題國內研究現(xiàn)狀,以及研究方法。本文認為雖然目前學界已對后期“西昆派”有了零星的關注,但僅停留 在個別詩人的探討上,且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學界還明顯缺乏對這一詩派 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