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的興起,反映了當代中國人對真情和信仰的呼喚,是一種對純粹物化生活的批判。這種熱潮反映出來的情緒,并非是懷舊,而是追新。它從深層次上反映出當代中國青年人一種內心的文化呼喚,這種呼喚的核心,就是呼喚一種正義、真情和英雄主義的價值觀。紅色文化的流行反映了后工業(yè)化社會人們的一種對文化和信仰的渴求,其意味深遠、意義重大?,F代人真的有必要時常從豐裕的物的世界中抽出自身,追求文化上的自覺,否則我們將在物的世界中迷失?!拔逅摹?,一個曾經響徹中國大地和震驚世界的特有名詞,是中國愛國的紅色文化的重要發(fā)端,它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先進文化。它所推動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催生了中國紅色文化的四個重要元素:主體構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洋為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古為今用——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改造。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一場偉大的文化創(chuàng)新的運動。那是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辛亥革命前后,大批的中國知識分子從海外歸國,帶回了新的思想。價值的重新估定,漸漸地成為當時流行的思潮和觀念。陳獨秀1915年自日本回國后即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1916年《青年雜志》改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奏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成為紅色文化的發(fā)端。中國知識分子出于共同關懷民族命運及社會問題之目的,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給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帶來重大影響。他們雖然存有各不相同的思想傾向或政治主張,甚至相互發(fā)生此起彼伏的筆戰(zhàn),但大方向上他們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五四運動后,中國社會思潮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迅速傳播,并使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