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作為方法的家:民間概念、儒學傳統(tǒng)與人類學研究
民間概念
福、祿、壽與漢族的民族性
借女生子
從非洲到東亞:親屬研究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作為方法的華南:中心和周邊的時空轉換
家族倫理與延續(xù)的縱式社會:家族化公民社會的基礎——人類學與儒家的對話
類別中的關系:家族化的公民社會的基礎——從人類學看儒學與家族社會的互動
第二編 家族文化的傳統(tǒng)和延續(xù)
漢族傳統(tǒng)社會結構與家族
分家:分中有繼也有合——中國分家制度研究
祖蔭下的社會認同:祖先的張力——流動的同姓集團與社會記憶
文化的復制與生產:宗族的復興與祭祀空間——以閩北樟湖鎮(zhèn)的田野調查為中心
第三編 社會的比較:家的社會結合與周邊社會
比較社會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互動
日本的家與社會結構
社會結合的紐帶——日本的神社與中國的廟
漢文化影響下陽春排瑤的宗族家庭與宗教
農耕蒙古族的家觀念與宗教祭祀——以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村的田野調查為中心
秘密社會與傳統(tǒng)漢族社會結構
第四編 從家族到全球
儒學與社會結構:東亞社會中的漢族與多民族社會中的漢族
永恒的家與多變的家園
從江村到全球——費孝通社會人類學思想述評
全球化:文化的生產與文化認同——族群、地方社會與跨國文化圈
大學改革與人類學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