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壇經》的“文本重構”——缺席與出席
?。ㄒ唬┰髡吲c原著的缺席
1 原作者與原著問題上的有關分歧
2 原作者與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
3 原作者與原著的不可還原
4 原作者意圖本身的不必追究
(二)改編者與改編本的出席
1 改編者與改編本出席的主要成因
2 改編與對原著的忠實
3 解讀是改編的繼續(xù)
4 解讀者的眼光與境界
5 解讀的機緣
6 “啐啄同時”
?。ㄈ┱軐W小結
1 “獦獠”與宗教典籍
2 版本的演變與生存論
3 文本重構
4 起點并無一定
5 理解如何可能
6 力量來自何方
二 《壇經》的“非關文字”——話語與無言
?。ㄒ唬┙庾x《壇經》的當代語境
1 中國哲學的語言現狀
2 改變中國在世界哲壇的失語狀態(tài)
3 解讀中國的宗教典籍
4 從對名人名著的解讀到實際地生活
5 作為以實際行動為主的生命踐履
6 改變中國老百姓的失語狀態(tài)
?。ǘ秹洝返恼Z言經驗
1 地道的中國底層生存經驗及其語言
(1)語言的社會分層與底層語言的生成
?。?)“生活世界”及其“經驗”的“文本”化
?。?)底層生活與地氣、底氣
?。?)土地與人生死攸關
?。?)“土地”與中國哲學的淵源
(6)生命的草根性
?。?)地氣、底氣、文氣
?。?)“氣”與現象學
2 《壇經》所涉及的語言哲學問題
?。?)“對話”的哲學思考
A.《壇經》“對話”文體的哲學意義
B.“對話”作為生命、他者的叩問
C.在“應對”、“回答”中所實現的生命
?。?)“白描”的哲學思考
A.日常生活語言與“白描”
B.日常生活的“白描”與哲學語言
C.以哲學視角來看“白描”
D.“白描”中的“發(fā)生”
E.“白描”與對“文本”的超越
(3)“無”的“叩問
A.“無”的不可“描述”但可“叩問
B.對“無”的經驗
C.M.海德格爾對“無”的“叩問”的哲學意義
(4)哲學語言的“本土化”問題
(5)“名”、“實”問題
A.哲學需要事實
B.擺事實,講道理
C.以人的“做事”即“實際生存”為根基
D.是本人的“生存實際”自身“給出”了一切
(6)“生存”與“存在方式
A.以自己“實際生存”來解讀西方當代哲學的基本概念
B.“小事情”見“大道理
C.類似的經歷與同感、共鳴、相互了解
D.在無法生存處生存
E.“在‘生存實際’之中”和“在‘語言文字’之中
F.從“存在方式”看慧能
G.與“宗教”有關的“存在”問題
H.“此岸”與“彼岸
(7)“語言的生命”問題
A.“語言的生命”與“差異”問題
B.再論語言結構中的“二重性
C.“語言生命”與人的“事實生命
D.“語言行為”與人的“實際行動
E.語言學的學術問題與政治傾向
(8)“意義”、“傳心”與“心靈印跡
A.詞、詞義和物
B.“意義”與“傳心
C.“聽”與“心靈印跡
(三)不同的“說”——《壇經》與《圣經》、《塔木德》的比較
1 誰說
(1)Philo、Hermes(神的使者)說
(2)Rabbi(教師)說
(3)慧能(拾柴者)說
2 怎么說
(1)傳話——述而不作
(2)說教——著書立說
(3)不立文字——身傳心印
3 說什么
(1)神的旨意
(2)精英理論
(3)底層的生存經驗與智慧
(四)“非關文字”、“無言
1 不借助“語言”之“言
(1)釋迦牟尼的不借助“語言”之言
(2)慧能的不借助“語言”之言
2 言不可言
(1)釋迦牟尼之“言不可言
(2)慧能之“言不可言
3 無言
(1)釋迦牟尼之“無言
(2)維摩詰之“無言”和“離諸問答
(3)“語言”的“無”:沉默、無言
(4)慧能之“不二”與“非關文字
(5)理解的“非語言”性
(6)慧能之“無念
(7)不究義理
(五)失語狀態(tài)的改變,不在語言文字本身
1 生存權與話語權
2 生存發(fā)展的根基
3 “大環(huán)境”問題
……
三 《壇經》的“非精英”道路——人生的定位與定義
四 《壇經》的“非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與肉體勞作
五 《壇經》的“作為動物的人”——獸、人、神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