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與德國的古典哲學決裂之后,面對腐朽的社會,不僅主張要清算從前的一切哲學信仰,用科學根據戳穿資產階級哲學的夸耀和那為資本主義制度的虛假繁榮進行辯護的華麗辭藻,而且強調要“用實踐代替自我意識”,重在社會變革和政治實踐,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使無產階級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最終消滅剝削和壓迫。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繼承了馬克思的先進理念、偉大思想、革命精神、批判意識和道德實踐,緊密跟蹤歷史進程,密切結合社會現(xiàn)實和“生活世界的現(xiàn)代化及其結構自身的激烈分化”,針對各種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的思潮與主題,如后形而上學思想、語言學轉向、理性的定位、對現(xiàn)代性的否定、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克服,以及廣泛流行的非理性主義、解構主義、文化多元論和道德相對主義,深入、全面地分析了人性的異化及在當代的延異。他們立足于社會批判、非暴力主義、反法西斯主義、反極權主義、反霸權主義、國際和平主義、生態(tài)主義、新人格主義、新虛無主義、異化消費、持續(xù)發(fā)展、藝術革命、解放美學、新時期的階級和剝削概念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遠大前景,圍繞意識形態(tài)、倫理道德、自由、尊嚴、公正、人權和虛假主體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見,使馬克思主義的倫理思想得以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