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共收入了18篇文章,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主要是對先秦時期的經濟思想研究,其中對孔子經濟思想的研究,既不同于以往人們或反孔或尊孔的思維方式,亦不同于以往人們以論證孔子思想是代表奴隸主或封建領主抑或封建地主為目的的研究方式,而是對其思想的淵源、內涵及其理論意義、社會歷史影響等方面,進行追索和探討,并從時代和歷史發(fā)展的視角,進行評價。義利思想是我國古代經濟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經濟思想之一。近代以來,學術界頗多誤解與異議。對此,我在《義利思想辨正》一文中,作了深入的探討和辨析。并在《致富論》一書的序言中,以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論點為指導,與西方的功利主義思想相比較,指出我國古代義利思想的理論成就,遠高于西方的功利主義思想,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個杰出貢獻。富民思想是我國兩千多年來具有深遠影響的傳統經濟思想,是西方古代奴隸社會思想家所沒有的?!吨袊幻袼枷氲臍v史考察》一文,考察了自先秦至近代富民思想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作用及其反映的階級特點,論述了它在經濟思想史發(fā)展中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此外的幾篇論文,則是對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均貧富思想、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觀念更新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的研究和探討。第二類是對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和東方社會理論的研究,提出并論證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即是原始生產方式一般的論點。并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形成過程和這一理論對古代農村公社的本質特征的認識,作了系統的分析。同時聯系我國古代村社制度的史實,對我國古代社會發(fā)展中的奴隸制、封建制問題,作了新的探討和論證。在《對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一文中幾個理論問題的理解》一文中,探討并區(qū)分了亞細亞所有制與東方專制制度的聯系和區(qū)別,探討了亞細亞所有制與東方普遍奴隸制的不同含義,論證了所謂東方的普遍奴隸制,并非是東方特有的一種奴隸制生產方式,而是對專制制度下,勞動者與勞動客觀條件之間關系的理論概括,不具有任何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意義。在《西雙版納份地制與西周井田制比較研究》第二版序中,高度評價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對古代農村公社制度研究的科學意義,認為這是繼摩爾根《古代社會》對氏族制度這一人類原始共同體的科學發(fā)現后,又一個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有重要科學意義的人類共同體的研究。指出《西雙版納份地制與西周井田制比較研究》一書,完整、系統地解析了一個民族現有的建立在農村公社基礎上的封建領主制社會,這不僅對我國民族學和史學研究,而且對豐富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紀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史料價值。第三類是關于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問題的調查研究:這里選了關于景頗族研究的兩篇論文和一篇調查研究報告。但對于白族的社會歷史調查報告,由于本集篇幅有限而未能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