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fā)展到今天,越來越意識到心身的統(tǒng)一,生命歷程告訴我們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是什么,人的心理活動、人的光輝燦爛的智慧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壓力與沖突,有時候表現為痛苦、焦慮、煩惱、憤怒、憂郁。實際上,我們一出生時已經有壓力存在,父母寄托新生兒無限的希望,這種希望可能是父母將自己未能達成的人生目標交給子女,此時此刻。因為新生兒一點兒都不知道,所以對其本人來說不形成心理壓力。這說明,當來自外界壓力的信息沒有被個體感知。信息沒有傳遞到個體的大腦時就不對其形成心理壓力。孩子慢慢地長大了,耳朵、眼睛、嘴巴、皮膚開始對刺激產生反應,隨著大腦的逐漸發(fā)育,對聲、光、冷、熱能分別作出不同的反應,并且對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東西能作出情緒和動作反應,可以是恐懼的、快樂的、緊張的。腦發(fā)育過程是低級向高級、簡單向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大腦發(fā)育成熟形成心理的一般過程,即認知、情感、行為。人,從動物化到社會化、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過程中,無不體現人腦的完美功能。我們要了解、研究自己現在已經有了好辦法——心理學。但是,心理學僅僅從理論到理論不是它的本來面目。西方探索和研究心理學,從古代開始,歷經中世紀、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都是在一種無明確的研究目的、研究目標、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混沌狀態(tài)下自發(fā)地或不自覺地進行的,夾雜在對哲學和神學的研究中。心理學的內容融匯或包括在哲學和神學的體系中,心理學家是由哲學家、神學家、醫(yī)學家或其他科學家兼任的,心理學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辯的方法。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可以說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心理學專著。心理學的真正歷史,是從1879年馮特在德國菜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才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