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古籍/國學國學入門劉師培講經學

劉師培講經學

劉師培講經學

定 價:¥19.00

作 者: 劉師培
出版社: 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鳳凰出版社
叢編項: 近代學術名家大講堂
標 簽: 國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806438671 出版時間: 2008-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 190 字數:  

內容簡介

  揚州學派接武吳、皖,為清代乾嘉學術重要之流派。儀征劉氏四世治經,顯揚海內,其四世共治《左傳》之學,實為近代學術史上一大奇觀。作為個中翹楚,劉師培之經學可謂集家世治學之大成。本書精選其代表性著作如《經學教科書》、《漢代古文學辨誣》、《兩漢學術發(fā)微論》等,體現(xiàn)了劉氏“等經視史”、“平分古今”、“持平漢宋”的經學主張。

作者簡介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庵。19歲中舉。1904年秋,到上海與章太炎、蔡元培、謝無量等一起參加反清革命,并加入中國教育學會、光復會、同盟會、國學保存會等進步組織。1907年春節(jié),應章太炎等邀請,劉師培夫婦東渡日本,結識了孫中山、黃興、陶成章等革命黨人,參與了同盟會東京本部的工作,與章太炎等參與發(fā)起亞洲和親會,先后發(fā)表了《普告漢人》、《悲佃篇》、《辨滿人非中國之臣民》等。1908年11月劉師培夫婦回國。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詁學,兼職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1919年1月,與黃侃、朱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于北京,年僅36歲。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為《劉申叔先生遺書》。

圖書目錄

經學教科書
第一冊
序例
第一課 經學總述
第二課 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 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 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 孔子定《六經》
第六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 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 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 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 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 兩漢《春秋》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 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 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 兩漢《孝經》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二十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 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 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 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 宋元明之《春秋》學
第二十七課 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 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 宋元明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 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 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 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 近儒之《春秋》學
第三十四課 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 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 近儒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冊
弁言
第一課 《易經》總義
第二課 《易經》卦名
第三課 卦名釋義
第四課 論《易》卦之作用
第五課 釋三《易》
第六課 釋《周易》之旨
第七課 論《易》有三義
第八課 釋《彖》辭
第九課 釋爻辭(上)
第十課 釋爻辭(下)
第十一課 釋《易》象
第十二課 釋《十翼》
第十三課 說筮法
第十四課 說互體(一)
第十五課 說互體(二)
第十六課 說互體(三)
第十七課 說互體(四)
第十八課 說卦變(一)
第十九課 說卦變(二)
第二十課 說卦變(三)
第二十一課 說比例
第二十二課 論《易經》與文字之關系
第二十三課 論《易》學與數學之關系
第二十四課 論《易》學與科學之關系
第二十五課 論《易》學與史學之關系
第二十六課 論《易》學與政治學之關系
第二十七課 論《易》學與社會學之關系
第二十八課 論《易》學與倫理學之關系
第二十九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一)
第三十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二)
第三十一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三)
第三十二課 論《易經》與禮典之關系(上)
第三十三課 論《易經》與禮典之關系(下)
第三十四課 論《易》詞(上)
第三十五課 論《易》詞(下)
第三十六課 釋《易》韻
漢代古文學辨誣
一 辨明漢代以前經無今古文之分
二 論今古文之分僅以文字不同之故
三 論古經亡于秦火
四 辨明今古文立說多同 非分兩派
五 論西漢初年學者多治古文學
六 論西漢今文家不廢古文
七 論宋于庭之說不足信
八 辨魏氏之說不可從
九 論龔氏之說不足信
十 總論
兩漢學術發(fā)微論
總序
兩漢政治學發(fā)微論
兩漢種族學發(fā)微論
兩漢倫理學發(fā)微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