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外科學脊柱外科臨床解剖學

脊柱外科臨床解剖學

脊柱外科臨床解剖學

定 價:¥198.00

作 者: 丁自海、杜心如
出版社: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叢編項: 鐘世鎮(zhèn)現(xiàn)代臨床解剖學全集
標 簽: 人體形態(tài)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33150655 出版時間: 2008-10-01 包裝: 精裝
開本: 大16開 頁數(shù): 57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脊柱外科臨床解剖學》共23章,從脊柱的發(fā)生、生物力學、體表標志到椎骨、骨連結和周圍軟組織,都進行了詳細闡述。對頸、胸、腰、骶部,均按骨性結構、軟組織和手術方法方式描述,既有已成熟的脊柱解剖學知識,也有近十多年來國內、外該領域的最新進展,這樣可使讀者對脊柱及相關結構有一全面的認識。同時在內容上力求體現(xiàn)鐘世鎮(zhèn)院士倡導的“臨床解剖學要著重實用性和針對性”精神,避免繁文縟節(jié)式的解剖學描述。

作者簡介

  丁自海,1952年生,河南人。現(xiàn)任南方醫(y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yī)大學)解剖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微創(chuàng)外科解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副主編,中國解剖學會科技咨詢與開發(fā)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解剖學會理事,廣東省手外科學會委員。從事解剖學教學和研究32年,對臨床解剖學研究有較深造詣,在脊柱解剖學手外科解剖學、組織瓣、微創(chuàng)外科解剖學、實驗性神經傷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較突出成績。發(fā)表論文60余篇,主編《顯微外科臨床解剖學》、《手外科解剖與臨床》、《泌尿外科臨床解剖學圖譜》等專著8部,主譯《神經外科手術入路圖譜》和《骨科手術入路圖譜》等專著3部,主編《人體解剖學》等國家規(guī)劃教材3部。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承擔軍隊和省級重點課題5項。在國內率先組建了微創(chuàng)外科解剖學研究所,目前正在進行微創(chuàng)外科解剖學相關課題的研究。杜心如,男,漢族,1965年生,河北人。醫(yī)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F(xiàn)任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骨科教授,外科教研室主任。1985年畢業(yè)于承德醫(yī)學院,1988年于中國醫(yī)科大學獲醫(yī)學碩士學位。1999年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獲博士學位。2002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長期在骨科臨床一線工作,結合需要進行了多項臨床解剖學研究,發(fā)表相關論著97篇,先后承擔省市級科研課題6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5項,主編專著3部,參編5部。指導研究生8名?,F(xiàn)任中國臨床解剖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委,世界疼痛協(xié)會中國分會常委,中華醫(yī)學獎評審委員,中華醫(yī)學科研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編委,《解剖與臨床》編委,《中國臨床醫(yī)生》編委。在脊柱外科,骨腫瘤,骨結核和臨床解剖學等方面有較深造詣。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jié) 脊柱外科簡史
一、脊柱外科的沿革
二、現(xiàn)代脊柱外科技術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我國脊柱外科解剖學的研究進展
一、脊柱解剖學體質調查
二、脊柱外科臨床解剖學研究
三、脊柱的生物力學研究
四、椎間盤的功能解剖學
五、脊柱的微創(chuàng)外科解剖學
第三節(jié) 如何學習脊柱外科解剖學
一、建立解剖學與臨床相結合的新思維模式
二、帶著問題學習臨床解剖學
三、帶著否定的心態(tài)學習臨床解剖學
第四節(jié) 脊椎微創(chuàng)外科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一、脊椎微創(chuàng)外科的現(xiàn)狀
二、脊椎微創(chuàng)外科的發(fā)展趨勢
三、脊椎微創(chuàng)外科對解剖學的要求
第二章 脊柱的發(fā)生與發(fā)育
第一節(jié) 脊柱的發(fā)生
一、原條與三胚層的形成
二、脊索突和脊索的形成
三、體節(jié)的形成
第二節(jié) 脊椎的發(fā)育
一、椎骨發(fā)育的間充質期
二、椎骨發(fā)育的軟骨期
三、椎骨發(fā)育的骨化期
第三節(jié) 椎間盤的發(fā)生和發(fā)育
一、椎間盤的發(fā)生
二、椎間盤的發(fā)育
第三章 脊柱的生物力學
第一節(jié) 脊柱各組成部分的力學性能
一、椎體
二、椎間盤
三、椎弓根和關節(jié)突
四、韌帶
五、肌肉
第二節(jié) 脊柱功能單位
第三節(jié) 脊柱運動學
一、頸椎運動學
二、胸椎運動學
三、腰椎運動學
第四節(jié) 脊柱不穩(wěn)定的生物力學
一、脊柱穩(wěn)定性系統(tǒng)
二、脊柱不穩(wěn)定的定義
三、脊柱不穩(wěn)定的診斷
第五節(jié) 脊柱內固定的生物力學
一、強度和疲勞試驗
二、穩(wěn)定性試驗
第四章 脊柱體表標志及投影定位
第一節(jié) 脊柱體表標志
一、整體體表標志
二、脊柱側彎
三、脊柱各部的體表標志
第二節(jié) 重要結構的投影定位
第三節(jié) 脊柱的功能
第五章 椎骨及其連結
第一節(jié) 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和結構
一、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
二、椎骨的結構
第二節(jié) 椎骨的連結
一、椎體間連結
二、椎弓間連結
三、關節(jié)突關節(jié)
四、脊柱的曲度
五、脊柱的運動
第三節(jié) 脊柱的血管
一、脊柱的動脈
二、脊柱的靜脈
第四節(jié) 脊柱的神經
一、脊神經后支
二、竇椎神經
第六章 頸椎及其連結
第一節(jié) 枕骨和頸椎
一、枕骨
二、寰椎和樞椎
三、第3~6頸椎
四、第7頸椎
五、頸椎變異
第二節(jié) 頸椎的連結
一、寰枕關節(jié)
二、寰樞關節(jié)
三、頸椎關節(jié)突關節(jié)
四、鉤椎關節(jié)
五、頸部韌帶
六、頸椎椎間盤
七、頸椎椎間孔
八、頸椎椎管
第三節(jié) 脊柱頸段的血管和神經
一、脊柱頸段的血管
二、脊柱頸段的神經
第四節(jié) 脊柱頸段的運動
第五節(jié) 頸椎的X線像
第六節(jié) 頸椎MRI影像的臨床解剖學特點
一、矢狀面觀{
二、冠狀面觀
三、橫斷面觀
第七節(jié) 頸椎椎弓根進釘方法的臨床解剖學
一、樞椎椎弓根進釘方法
二、寰椎后路椎弓根和側塊螺釘固定的解剖學及生物力學
三、中、上頸椎側塊與寰椎椎弓根位置關系的解剖學
第八節(jié) 頸椎側塊鋼板內固定臨床解剖學
一、生物力學特性
二、側塊鋼板內固定的臨床應用
三、側塊鋼板內固定特點
第七章 頸部軟組織
第一節(jié) 頸部的分區(qū)
第二節(jié) 頸前外側部軟組織
一、頸前外側部皮膚和淺筋膜
二、頸深筋膜和筋膜間隙
三、頸部肌肉
四、頸部動脈
五、頸部靜脈
六、頸深淋巴結和淋巴導管
七、頸部神經
第三節(jié) 頸后部軟組織
一、頸后部的淺層結構
二、頸后肌群
三、頸神經后支
第四節(jié) 脊柱頸胸移行部臨床解剖學
一、頸胸移行部的特點
二、頸胸移行部前部的結構和毗鄰
三、交感干與交感神經節(jié)
四、胸導管與右淋巴導管
五、胸膜頂和肺尖
六、鎖骨下動脈和臂叢
七、上縱隔結構
八、椎體前方的肌肉及韌帶
九、頸胸移行部后部軟組織
第五節(jié) 頸椎病的臨床解剖學
一、局部型
二、神經根型
三、脊髓型
第八章 頸椎手術入路臨床解剖學
第一節(jié) 頸椎前方入路
一、經口咽入路
二、經口咽擴大上頜骨切開入路
三、經唇下頜入路
四、第1~3頸椎經咽后入路
五、第4~7頸椎前入路
六、頸動脈鞘與椎前筋膜的解剖關系及其在頸椎前路手術中的意義
第二節(jié) 頸椎后方入路
一、枕骨到樞椎的后入路
二、第3-7頸椎的后入路
第三節(jié) 頸椎側方入路
一、頸側方經頸動脈鞘后外側入路
二、上頸椎經頸動脈鞘內側入路
三、上頸椎側后方入路
四、下頸椎側方顯露
五、第3~6頸椎段椎動脈的顯露途徑
六、聯(lián)合切口入路
第四節(jié) 頸胸移行部的手術入路
一、下頸椎前內側入路
二、鎖骨上入路
三、經胸腔入路
四、劈開胸骨入路
五、經升主動脈和頭臂干右側間隙入路
六、開胸顯露第1~4胸椎入路
第九章 胸椎及其連結
第十章 胸部軟組織
第十一章 胸椎手術臨床解剖學
第十二章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解剖學
第十三章 腰部軟組織
第十四章 脊柱腰段手術入路臨床解剖學
第十五章 骨盆
第十六章 骶尾部和盆底臨床解剖學
第十七章 脊髓
第十八章 脊神經根
第十九章 內臟神經
第二十章 脊柱相關疾病的臨床解剖學
第二十一章 脊柱斷層解剖學
第二十二章 椎弓根螺釘置入定位數(shù)字化導航模板
第二十三章 有限元分析技術在脊柱外科的應用
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