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觀世音絕不僅僅是佛教所專有的一位菩薩。觀世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積累由歷代人民大眾集體創(chuàng)造的一個光輝的藝術形象——她深入到戲曲、小說、詩詞、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所以,無神論者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研究觀音,寫觀音題材的戲曲和小說。這部觀音小說,有兩個特點: 第一是繼承了元、明、清、民國以來的歷代觀音小說原有的故事梗概——因為作者主張現(xiàn)代人寫歷史題材,不要濫改歷史作品中人物的原型,而應在“老湯”里煮出新口味。第二是塑造了小說人物的新形象——以傳統(tǒng)的觀音故事為主線,揉入了大量的古代戲曲、小說、筆記和民間傳說中有關觀音的情節(jié)。例如,觀音和龍女,歷代的觀音小說,都重復著一個極其簡單的故事:龍女犯了天條,被趕出龍宮,觀音可憐她,收為弟子——作者保存著這個梗概,卻補入了從《梁四公傳》、《湘中怨解》、《高僧傳》、《二十四尊羅漢傳》四篇小說中借鑒來的情節(jié)以及“蛇化龍”、“鶴化鵬”兩則民間故事,從而使原來那個簡略的、單調的、平淡的故事,內容豐滿了,情節(jié)起伏了,描述生動了,形象鮮明了。其他,對每一個原有的故事,也都像寫龍女那樣,揉入了幾個古代小說、戲曲、民間故事中的相關情節(jié)以及作者自創(chuàng)的情節(jié)。所以,作者的這部小說,不是寫《妙法蓮華經》里那位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而是重塑千余年采歷代人民大眾集體創(chuàng)造的在中國人心目中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藝術形象——這形象是伴隨著中國人的苦難和愚昧而誕生、成長、鮮明、高大起來的;這形象也將伴隨著中國人的生活美滿、幸福、文明、進步而暗淡、模糊乃至消逝。觀音無疑是一個虛無縹緲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