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東、西方出版的有關“藝術哲學“(The Philosophy of Art)的論著估計有上千種。時至今日,還有必要再添加一種嗎?有這個必要嗎7不重復嗎?不會拾前人之牙慧嗎?太陽底下還有新事嗎?在寫這本書之前,我慎重思考過這些問題。上海有家典雅的咖啡廳“Figaro”(在興業(yè)路和馬當路的交叉點上),這里是做“白日夢”(Day—Dream)的好去處,我常來這里閑坐。2007年9月1日,正是在這里,我決定還是要寫的。我確信太陽底下總有新事物冒出來。這里有兩種情況:第一,推陳出新,或老問題新看(New Light on the Old Problems)。有些基本事物(或概念)永遠會糾纏住人類的頭腦不放,比如時間、空間、光、上帝、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死亡的涵義究竟是什么。那么,“藝術究竟是什么”這一古老追問同樣也會永遠糾纏住人類。近年來,世界許多地方的思想家又在不約而同地追問“什么是幸福?”——這正是“老問題新看”。別墅的庭院內有一株百年老樹,主人面對它畫了五個小時。仆人問:“這屋,這樹,這山,都是老爺?shù)?,您為什么還要把樹畫在畫布上呢?”回答這個提問不容易,它涉及藝術的本質,涉及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深層心理動機。第二,人生世界在日新月異地發(fā)展,這對藝術創(chuàng)作是個新刺激,“老革命碰到了新問題”。比如建筑設計師遇上了電腦數(shù)碼時代,古老的手繪藝術草圖還有價值嗎?手繪藝術(徒手畫)會被電腦完全擠出歷史舞臺嗎?2007年8月,我作為“廬山藝術學會”主席榮幸地參加了“廬山建筑草圖藝術高峰論壇”。期間,著名空間藝術設計師余靜贛先生有段話給了我深刻印象:“手繪草圖(建筑手繪藝術設計)是黑色的思考;從中會有靈感閃現(xiàn),有創(chuàng)思神來之筆。功利年代,電腦絕對是利器,只是藝術這東西玩的絕對是性情。所以藝術設計構思還是需要手繪。在今天的創(chuàng)作,電腦不是一無是處。其實手中的筆和電腦都是為人腦服務的工具,只是目前的電腦在構思表達速度上還遠比不上手繪構思創(chuàng)作來得快;手中的筆如流水般,自然地流淌出人性、性情;流淌出思想、觀念和智慧;流淌出藝術的哲理……這卻是電腦不及的!”本書是趙鑫珊先生對于藝術和人生的關系的再思考,分十二個章節(jié),分別對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領域內杰出的藝術家作了作品和內心的剖析,并融進了作者自己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感悟,知識性和哲理性并存,且很有可讀性。全書圖文并茂,情感真摯,充分表達了趙先生多年來對藝術和人生多重也多方位的體悟,讀來感人至深,并受到極大的教誨和感染。本書是各界人士,尤其青年讀者加強藝術修養(yǎng)、提高整體素質的優(yōu)秀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