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本溯源為標志的極有邏輯推理的創(chuàng)新理論,是此書的內質,也是其所具吸引力的源泉。作為教材,文本理論就是構建軀體的血肉,理論的高度決定其流傳的遠程。周國清教授以自己多年發(fā)表在眾多學術報刊上的有關編輯學論文作為此書的基礎文本,這些文本浸透著其在書海學林中艱難跋涉的漸積的諸多心血,也是其智慧的集中體現。一些理論觀點多是自己的獨到思考或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更新的,如“編輯管理原則”中,在前人提出的政治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基礎上,他針對現實需要再提出了雙效原則,對原有理論作了重要的補充;再比如在談論編輯思維中,他新提出了編輯思維創(chuàng)造的8種模式,概括得全面周到,滲透了自己的體會。周國清教授很重視文本詮釋與講解時的內在邏輯性,他在對概念、學說、本質、文化、規(guī)律等的闡釋中,都采用了追本溯源的辦法,正本清源,不僅把源流與發(fā)展軌跡交代得清楚明白,還為類似概括起到示范作用,并勾勒出了未來趨勢,使理論頓增張力與活力。這種理論講解模式,我是極為推崇的,竊以為應該發(fā)揚光大。作為新聞與傳播教育叢書中的一冊,《編輯學導論》立足于傳播,并落實于傳播,在理論創(chuàng)建和表達上皆以積極的探索占居先導,頗可贊賞。正如叢書主編田中陽教授在“導言”中說的,教材應為集人之大成,集大成也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勞動,集大成者可成大師,大師垂范于后世的做人、治學的精神、風范和原則,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從《編輯學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學者嚴謹的治學精神、負責的教師風范、追隨時代腳步而不斷超越自我的做人原則,人是教材,教材亦人,這才真正達到了教學、育人的雙效。當然,學問無止境,教材建設也是一個必須與時俱進的課題?!毒庉媽W導論》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在如何更好地運用案例、材料與理論結合的問題上就值得進一步思考,我們相信,在教與學的不斷實踐中,《編輯學導論》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