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和瑪格麗特》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它是一本“對二三十年代蘇聯(lián)社會現實進行惡意嘲諷”、“主張向惡勢力投降并為它服務”的怪誕小說呢?抑或是“啟迪人們內心的善,凈化人的心靈”、“幫助人們牢牢把握住自己內心的道德準繩”、歌頌“人對真善美的大膽追求的”“當代蘇聯(lián)文學中的一部主要杰作”呢?眾說紛紜。本書作者布爾加科夫又究竟是一個“不理解無產階級十月革命”、“暴露了本身的人道主義弱點”的平庸作家呢?還是一位思想深邃、“以大無畏精神向一切惡提出挑戰(zhàn)”、“集諷刺作家、幻想題材作家、現實主義作家的天才于一身”的文學大師呢?他為何曾把花費兩年心血寫到第十五章的這部作品的原稿付之一炬,后來又重新握筆,前后歷時十二載,八易其稿呢?他在自知身患絕癥、不久人世的情況下,在生活困苦、精神壓力沉重、明知這部作品不可能發(fā)表的處境中,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堅持修改并補充它,直至生命之燭燃盡呢?現在看來,至少可以說:蓋棺時某些人論定他為“反政治的小說家和不嚴肅的幽默家”,把他的作品說成是“存心取悅于讀者”、“惡意諷刺現實”等,這些結論是下得過于倉促了。為布爾加科夫恢復名譽成為蘇聯(lián)文藝界一樁重要事件,他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仍如此暢銷,這里必定有其內在原因。我們應該努力通過作者的思想、生活及創(chuàng)作道路探索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作品本身中尋找其藝術魅力的源泉及上述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