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各級教育農村教育與農民的社會流動:基于英縣的個案分析

農村教育與農民的社會流動:基于英縣的個案分析

農村教育與農民的社會流動:基于英縣的個案分析

定 價:¥48.00

作 者: 王一濤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教育研究叢書
標 簽: 各類教育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09702178 出版時間: 2008-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85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根據(jù)社會學的劃分,在當前我國的十大社會階層中,農民(包括農業(yè)勞動者和、“農民工”)處于社會的較低層。在這種社會分層格局下,農民(特別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民)子弟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xiàn)社會階層的轉換,一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徑就是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中,教育與職業(yè)地位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教育經濟學和教育社會學都對教育與職業(yè)之間的聯(lián)系機制給出了充分解釋,M.卡諾依甚至認為“教育經濟學的核心存在于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聯(lián)系之中”。農民們當然不知道教育經濟學和教育社會學等學科的解釋體系,他們也不知道諸如人力資本理論、篩選理論或文憑理論等名稱,但是,他們會以自己的邏輯清晰地認識到這些理論所蘊含的道理并按這些道理行事。在城鄉(xiāng)社會二元分割的基本格局下,農村孩子要克服比城市孩子更大的困難才能夠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首先,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之大意味著城鄉(xiāng)之間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生活模式,這決定了城鄉(xiāng)兒童之間擁有不同的“文化資本”。當大部分農村孩子仍在釣魚、放?;蚺c同伴的嬉戲打鬧中度過自己童年的時候,城里的孩子已經在享受電腦、網絡等信息社會的成果并開始學習鋼琴和少兒英語了。其次,與城市教育相比,農村的基礎教育現(xiàn)正處于一個日益“被邊緣化”的困境之中,經費短缺、教師年齡老化、精英教師流失等諸多困難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fā)展,城鄉(xiāng)之間教育差距似乎越來越大,這導致農村孩子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社會流動越來越難。最后,高等教育本身的發(fā)展變化也給農村孩子通過教育來改變身份帶來了新的困難。大學收費高昂,遠遠超過很多農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風險急劇增加,使得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都非常缺乏的農民子弟在通過教育實現(xiàn)社會階層轉換的過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由此便引出了本書的主題和線索:實現(xiàn)社會流動在農民對教育的期望中具有什么地位?實現(xiàn)社會流動在學校所追求的目標中具有怎樣的地位?農民子弟通過教育來改變身份所遇到的困難是什么?導致這些困難的原因是什么?面對這些困難,我們能夠做些什么?這就是本研究所要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書運用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的相關理論,通過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田野調查是社會人類學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社會人類學與其他學科的主要區(qū)別并不在于研究的主題(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而主要是在于人類學家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即基于參與觀察的田野調查方法。本書作者曾經作為“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在大別山區(qū)支教,對我國農村教育作了參與式的觀察。支教結束后的四年內,作者又對擬進行重點個案分析的學校和村莊進行了較長時期的田野調查,這些觀察和調查構成了本研究的重要基礎。本書不吝筆墨對一個村莊的農民生活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對農民生活的描述為本書提供了思考和寫作的背景。農民的生活,確切地說,農民的經濟生活,是農民一切教育決策的基礎。要理解農民的教育需求和他們所做出的一切教育決策,就需要從他們的經濟生活中去尋找原因,不對農民的生活進行詳盡的考察,對于理解農民的教育決策而言是不完整的。本書詳細考察了農民的教育期望和農村學校的教育目標,這兩者分別與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給相關。為了能夠成功地通過教育實現(xiàn)社會流動,農民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出了嚴格要求。農民的教育需求是強化我國一直以來存在的應試教育的重要力量。作者也將農民的教育需求與教育思想家們對教育的闡述作了比較,教育思想家們對教育抱有十分超脫的認識,而農民對教育的態(tài)度是十分功利的,他們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決策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經濟人”特征。學校的教育目標與農民的教育需求緊密相關。在當前的考試評價機制下,考試成績決定了學生在學術道路上的前進距離以及他們獲得較高社會地位的可能性。所以,學校為了滿足農民的教育需求,只能將應試作為最為重要的目標。教育系統(tǒng)中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也是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為依據(jù)來對學校進行衡量的,這也加強了學校的應試傾向。本書重點分析了農民子弟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社會流動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即文化資本的缺乏、農村教育的衰敝、農民家庭對教育開支的負擔水平和高考中的“分數(shù)面前不平等”。在剖析這些困難和障礙的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在阻礙農民子弟通過教育獲得社會地位的因素中,首要關注點要放在貧困家庭對義務教育的支付能力問題上。國家有必要保證每一個貧困孩子不因為家庭貧困而被剝奪義務教育的機會。除此之外,還要繼續(xù)保證考入重點院校的農村學生不因為經濟貧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鑒于師資因素在教育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當前城鄉(xiāng)之間師資的巨大差異,要把解決農村師資問題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師資因素的解決有兩個關鍵的步驟。一是教師待遇問題。只有有效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才可以吸引優(yōu)秀的人才到農村任教,才可以有效阻止農村優(yōu)秀教師不斷流失,農村教師待遇的提高有賴于我國義務教育投資體制的改革。二是通過恰當?shù)募顧C制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在優(yōu)秀教師很難引進、農村已有優(yōu)秀教師不斷流失的情況下,健全有效的教師激勵機制對于教育質量的提高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王一濤,男,1977年生,山東即墨人。2000年于中國海洋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0年入華中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在大別山區(qū)支教。2003年于華中師范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2007年于華中師范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在《青年研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國教育學刊》等社會學和教育學期刊發(fā)表論文20余篇。

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文獻綜述
1.2.1 農村教育研究
1.2.2 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研究
1.2.3 教育和社會流動之間的關系研究
1.2.4 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之間的關系研究
1.2.5 文獻聚焦和研究的可能創(chuàng)新空間
1.3 研究方法和過程
1.3.1 現(xiàn)場的進入
1.3.2 資料收集方法
1.3.3 對研究方法的反思
1.3.4 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其與研究方法的兼容性
 1.4 研究的意義
1.4.1 實踐意義
1.4.2 理論意義
1.5 基本框架
第2章 社會流動視野中的農民生活
 2.1 研究單位的選擇
 2.2 農民的收入
2.2.1 農村內部的分層標準
2.2.2 貧困戶
2.2.3 中等收入戶
2.2.4 富裕戶
 2.3 農民的消費
第3章 社會流動與農民的教育需求
3.1 調查的過程及研究單位的選取
3.2 農民對子女學習的期望
3.2.1 若干個案
3.2.2 對個案的解釋:通過教育以實現(xiàn)社會流動
3.3 大學擴招對農民教育期望的影響
3.3.1 大學高收費對農民教育期望的影響
3.3.2 就業(yè)風險對農民教育期望的影響
 3.4 從社會流動看農村教育的功能
3.4.1 關于“讀書無用論”的幾種錯誤解釋
3.4.2 農村學校的功能
3.5 農民對子女道德及其他方面的期望
3.5.1 農民對子女的道德期望
3.5.2 農民對子女其他方面的期望
3.6 農民的教育期望與思想家教育觀的比較
3.6.1 思想家對教育目的的陳述
3.6.2 思想家的教育觀與農民教育思想的比較
第4章 社會流動與學校的教育供給目標
 4.1 研究單位的選取
 4.2 學校的目標
4.2.1 “應然”與“實然”的二分法
4.2.2 “實然”的學校目標
4.3 對學校教育目標形成原因的解釋
4.3.1 人才觀對學校目標的影響
4.3.2 公眾的教育需求對學校目標的影響
4.3.3 教育激勵機制對學校目標的影響
4.4 我國學校的“企業(yè)化”特征
4.5 學校目標的改革
第5章 社會流動之路上的障礙(上)
 5.1 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及其影響
 5.2 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城鄉(xiāng)間高等教育機會分配的差異
5.2.1 分城鄉(xiāng)的每萬人高考報名數(shù)和錄取數(shù)
5.2.2 城鄉(xiāng)學生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的不同分布
 5.3 應試能力對農村學生實現(xiàn)社會流動的影響
5.3.1 文化資本
5.3.2 農村教師
第6章 社會流動之路上的障礙(下)
6.1 經濟因素對農民子弟實現(xiàn)社會流動的影響
6.1.1 義務教育階段的開支所形成的家庭負擔
6.1.2 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開支所形成的農民家庭負擔
6.1.3 經濟因素的最終影響
6.2 “分數(shù)面前不平等”對農民子弟實現(xiàn)社會流動的影響
6.2.1 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分數(shù)面前不平等”
6.2.2 城鄉(xiāng)學生“分數(shù)面前不平等”
第7章 結論、對策及進一步的討論
7.1 基本結論
7.2 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
7.3 對農村學校方向性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7.3.1 農村學?!澳芊瘛背晒魇谵r業(yè)勞動技術?
7.3.2 農村學校“應不應該”傳授農業(yè)勞動技術?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