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導論:制度與生活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變遷
第一節(jié) 制度與生活的關系辨證
一、研究視角設計
二、以規(guī)訓生活為目標的制度構建
三、制度不能完全安排生活
四、構建制度與生活的良性互動
第二節(jié) 自主性的社會理論分析
一、自主性的多元指涉
二、自主性的條件
三、自主性的悖論
第三節(jié) 自主性的回歸及其限制
一、自主性的彰顯
二、自主性的困境
三、超越困境: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
第四節(jié) 本書內容安排
第一章 社會單位化:生活格局的國家安排
第一節(jié) 新制度、新社會、新認同
一、革命后社會重建的藍圖
二、制度定型與新秩序生成
三、總體性社會的結構與認同
第二節(jié) 被規(guī)制的社會生活
一、再分配邏輯中的生計:社會主義福利體系
二、平等與不平等:經濟一政治一社會地位的不同呈現
三、“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四、同質化:個性的式微
五、禁欲主義的消費與生活
第三節(jié) 隱秘的自主性空間
一、“單位人”的行動策略:非正式關系網的潛在運行
二、蜂窩狀結構:單位問的行動空間
三、改變身份:隱秘的階層流動
小結
第二章 “確定性”的松動:改革試水
第一節(jié) 打開“單位社會”的缺口
一、百廢待興
二、“放”與“讓”:體制“松動”的序幕
三、自由流動資源的溢出
四、改革共識的形塑
第二節(jié) 階級關系的微調
一、流動模式的轉換
二、知識價值的拐點:知識分子地位的上升
三、職業(yè)與財富標準的上升:新社會群體的雛形
第三節(jié) 走出政治陰影的家庭生活
一、家庭經濟多樣化:農村家庭關系的變革
二、走出政治的氤氳:城市家庭關系的變革
第四節(jié) 自由和個性的復蘇
一、讀書無禁區(qū):新啟蒙運動
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反思意識的凸顯
三、模仿出個性:遠離政治的時尚生活
小結
第三章 再分配體制的弱化:自主性萌發(fā)
第一節(jié) 制度的急劇變化
一、票證時代的結束:告別短缺經濟
二、戶籍制與單位制的弱化
三、勞動合同制:打破“鐵飯碗”
四、社區(qū)的歸來:社會生活的自我安排
第二節(jié) 新階層的生長
一、腦體倒掛:知識群體的失落
二、新富階層的出現:下海潮
三、新產業(yè)工人階層的形成:雙重身份的農民工
四、白領:展現價值與品位生活
第三節(jié) 消費時代的到來
一、消費水平的提升:從量到質的轉變
二、娛樂性消費:私人化與產業(yè)化
三、奢侈性消費:時尚與社會禮儀
第四節(jié) 家庭婚姻的新趨勢
一、自我空間的呈現
二、跨國婚姻:一種“跳板”
三、直面松動的婚姻:“寬恕”外遇
第五節(jié) 自我意識與文化失語
一、“人學”:人性的吁求
二、實現自我價值:第四代人
三、文化失語:大眾文化與人文精神
小結
第四章 開放與流動:市場情境下的社會生活
第一節(jié) 市場力量的進一步釋放
一、抑制“經濟過熱””
二、遭遇“內需不足”
三、進入全球貿易體系
四、社會生活的“市場化”
第二節(jié) 階層分化:社會結構的新特點
一、社會的再結構
二、新階層意識的初現
三、白領群體:穩(wěn)定器還是
四、失衡的利益結構
第三節(jié) 自主性的進一步萌發(fā):權利意識與社會參與
一、生長中的社會“新細胞”:民間組織
二、權利意識的覺醒與公民運動的發(fā)軔
第四節(jié) 消費主義時代的成型
一、告別短缺:家庭收支結構的巨變
二、超前消費:信用改變生活
三、區(qū)隔與分化:消費塑造分層
第五節(jié) 網絡時代的生存方式:虛擬中的真實
一、網絡時代的交往與生活
二、網絡表達民意
第六節(jié) 福利制度改革:從釋放市場向保護社會的轉型
一、社會福利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及其社會后果
二、十六大后的反思與社會福利制度的重新調整
第七節(jié) 認同的迷失與重塑認同的努力
一、社會認同基礎性領域的結構變遷
二、重塑認同的革新之路
小結
第五章 和諧:社會建設的新篇章
第一節(jié) 和諧社會與新改革共識
一、改革共識轉變的內在邏輯
二、和諧社會:新改革共識
三、改革共識履新:認同價值的再造
第二節(jié) 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安排
一、打造社會安全網: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礎
二、調整社會利益機制:社會建設的關系調諧
三、社會治理格局初現:和諧社會的內在過程
第三節(jié) 初現端倪的多樣化和諧生活
一、在現實與虛擬之間:多樣化生活的社會基礎
二、在分化中選擇:自主的生活
三、建設和諧新生活:價值整合與秩序重建
小結
余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自主性的重建
一、全球化提出的新問題
二、復雜社會中的民族國家
三、民族國家:全球化語境中的積極行動者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