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許紀霖
第一章 總論: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一、從“士紳社會”到“知識人社會”
二、“知識人社會”的公共網絡:學校、社團與傳媒
三、為何重建社會重心失敗?
第二章 士人、城市與權力:清末滬上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一、日常生活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私誼網絡
1.入上?!醯綔氖咳藗?br /> 2.居上?!嘀氐娜粘I钍澜?br /> 二、認同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會社網絡
1.三種連結方式——會社之形成
2.借助公共空間——會社之活動
三、政治變遷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集會網絡
1.清末上海的集會
2.集會的發(fā)動、組織
3.集會的影響
四、印刷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傳播網絡
1.清末上海的印刷媒介
2.上海的傳播網絡
3.印刷媒介中的交往:以梁啟超為例
第三章 豈有文章驚天下:五四時期京滬知識分子的公共生活
一、從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識群體與北京大學
1.陳獨秀與《新青年》的作者們
2.一校一刊的結合
3.《新青年》知識群體的交往世界
4.代際合作:《新青年》知識群體與新潮社
二、從政團到社團:《改造》派知識群體的凝聚與介入
1.“懺悔中的新生”:研究系和《改造》雜志的創(chuàng)刊
2.《改造》雜志的作者群
3.交往網絡與知識群體的重構
4.介入五四:文化空間的營造
第四章 分歧與底線:1920年代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一、20年代前中期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1.“新青年”的分化
2.北京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3.上海、廈門、廣州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二、20年代后期上海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1.知識分子的“內戰(zhàn)”
2.胡適的交往網絡
3.魯迅的交往網絡
4.創(chuàng)造社和太陽社的交往網絡
第五章 疏離與融合:1930年代的知識分子與上海地方社會
一、“左聯(lián)”知識分子——居無定所的漂泊者
1.“左聯(lián)”知識分子的匯聚
2.夾縫中生存的批判聲音
3.地下狀態(tài)的活動空間
二、“開明書店派”知識分子——植根上海社會的文化移民
1.“開明書店派”知識分子的匯聚
2.占有資源、輿論空間和受眾
三、上海地方名流——躋身城市精英的另類知識分子
1.學緣和地緣
2.活動舞臺和表達空間
3.地方社會的精英
第六章 十字街頭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識分子的交往世界
一、胡適派學人群與北平自由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1.《獨立評論》社與議政性公共空間的建構
2.北大、清華與學院性公共網絡的形成
二、傳統(tǒng)、現(xiàn)代交往的雙重面向與京派文人的交游網絡
1.苦雨齋的周作人與“十字街頭的塔”
2.林徽因與“太太的客廳”網絡
三、《大公報》與北平知識群體的媒介網絡
1.“星期論文”知識群體與《大公報》的文化權力網絡
2.《大公報》文藝副刊與文學公共領域
第七章 地緣、學緣與慣習:抗戰(zhàn)時期西南聯(lián)大的知識分子共同體
一、聯(lián)大的公共空間
1.社團
2.報刊
3.民主廣場
4.茶館
5.文林堂
6.樹勛巷五號
7.金雞巷的沙龍
二、聯(lián)大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與自我認同
1.學術上的探究
2.知識分子的公共議政
3.拳政的嘗試
第八章 重建社會重心:戰(zhàn)后知識分子的同仁群體
一、儲安平與《觀察》群體
1.儲安平與《觀察》
2.儲安平與《觀察》群體
3.想象的共同體
二、《時與文》群體
1.《時與文》的負責人
2.“社務委員會”與《時與文》群體
3.《時與文》群體與“上海大學教授聯(lián)誼會”
4.《時與文》群體與上海社會各界
5.《時與文》群體與《觀察》群體
三、胡適與《獨立時論》群體
1.胡適與“獨立時論”社的成立
2.胡適與“獨立時論”群體
3.“獨立時論”群體與北京大學
四、吳景超與《新路》群體
1.吳景超與《新路》創(chuàng)刊
2.吳景超與《新路》群體
3.《新路》群體與清華大學
4.《新路》與“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
5.《新路》群體與“獨立時論”群體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