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tǒng)總結了成礦區(qū)帶劃分的歷史、劃分的原則和我國成礦帶劃分的成果。全國劃分出古亞洲、秦祁昆、特提斯、濱西太平洋、前寒武紀5個成礦域、16個成礦省、81個成礦帶和厘定81個成礦區(qū)帶范圍內的礦床成礦系列。闡述了16個成礦省內的物質結構(地層、巖漿巖、產出的礦產、地球化學39個元素值等)特點與成礦作用演化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礦床成礦作用異相定位”、礦床成礦系“缺位”;多元信息“類比一求同”和地質體“對等求異”等4項預測理論;對全國礦產資源進行預測評價,圈定214處預測遠景區(qū),經驗證,已有45個預測遠景區(qū)產生找礦效益;對全國礦產勘查工作提出部署建議。在新一輪礦產勘查工作中認為“地區(qū)集中”、“資金集中”和“科技含量集中”是當前礦勘查的指導原則;“點上突面”、“面上評價”、“已知礦床(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和“盲區(qū)”找礦的礦產調查是開展礦產勘查的戰(zhàn)略要點,提出了179處在當前可以部署礦產勘查的靶區(qū)。本書全面反映了我國礦產預測的成礦地質理論和礦產預測的基本理論,是我國礦產預測領域的新成果、新內容、新理論。本書可供區(qū)域成礦學、礦產預測、礦產開發(fā)、教育和生產部門人員應用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