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大學校園,是純潔無瑕的象牙塔,沒有塵世的浮華和喧囂;有的只是對知識的憧憬和汲取,以及奮發(fā)昂揚的氣氛。大學生自在悠然地享受著這里空氣的清新寧靜和智慧的深邃博遠。他們是上帝的寵兒,這一切印象是那么合情合理。可是,你也許會看到另外一些東西,比如公共課上一片酣睡、不分場合的擁吻,還有對網絡的迷戀……所有的這些,令我們感到的不是大學生的神圣,而是彷徨和不知所措。他們該何去何從?在這一個大學生已經不是天之驕子而只是社會普通一員的社會環(huán)境中,大學生該扮演一個什么樣角色,怎樣扮演這個角色?近日,河北大學張秋山老師撰寫的《大學生社會角色時代變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為我們做了詳盡地闡述。作者多年致力于高校學生工作,對大學生極為熟悉和了解。作者從社會角色視角入手,針對大學生在社會轉型期出現的身份、職責、觀念、權利、行為等方面的變化,思考并解讀其角色變遷歷程及特點,值得當代大學生伏案詳讀并認真思索。真實,貼近生活,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匆匆讀罷,掩卷而思,頭腦中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書中所舉的一些真實的例子。這些東西本身就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縮影。正如書中描述的,馬宗保為了供養(yǎng)三個大學生四處借錢,甚至借高利貸,柳國倉為了女兒上學不得不撿破爛、挖藥材,農村家庭十年不吃不喝的收入才能勉強供讀一個大學生??吹酱?,許多大學生定會為之一震,境況類似的定會想起父母之不易,上學之艱難,境況好的也會有所觸動。在農村,很多人再苦也要把孩子送進大學,在他們看來,上大學是改變家庭命運和孩子命運,讓孩子出人頭地過上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徑。殊不知,大學畢業(yè)在現在并不等于 “金飯碗”。像書中擇業(yè)行為部分分析的一樣,改革開放以來,高校一再擴招,大學生不再是鳳毛麟角,不再是準官員和社會精英,有的大學生畢業(yè)就意味著失業(yè)。不知這樣的結果被那些辛酸的父母看到會有何感想。但無論怎樣,事實就是如此,這種變化客觀要求大學生的社會角色進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