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度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很具有代表性的風云人物,在清末民初的鼎革巨變中頗有影響,卻長期遭受學術界和官方正統(tǒng)評價的冷落,關于他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數(shù)。為了客觀地呈現(xiàn)歷史,本文以晚清大變局中的楊度為題,分析考索楊度在晚清時期的思想及活動。力圖在深入挖掘、廣為搜求史料的基礎上,嘗試揭開蒙在楊度頭上的各種不實面具,對其進行公正的審視和評述,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 在研究過程中,本文首先通過對幾種中國近代史常用研究范式的批判反思,指出每一種理論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避免用非此即彼的極端方式去審視復雜多變的歷史現(xiàn)象。而以往的楊度研究大多受“壓迫——革命”模式的束縛,遠遠談不上準確和客觀。鑒于單一理論模式的局限性,本文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嘗試把宏觀的結構性分析和微觀的個體行動分析結合起來。宏觀的結構性概述便于分析楊度思想轉變的原因,微觀的個體實證性考察又可作為重新認識晚清社會的具體例證。從晚清社會結構轉變的時代大背景中,以科舉制度的變革為主線,通過再現(xiàn)楊度早期鄉(xiāng)紳階段的生活實錄和思想特點,剖析了楊度從傳統(tǒng)士紳向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的轉變原因和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