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物種(alien species)是指在某一生態(tài)系統中原來沒有,通過人為或其他因素有意或無意的作用,從其他生態(tài)系統中引入到該生態(tài)系統內的物種。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外來物種是指來自國外的物種。可以說,外來物種是一些翻山越嶺、遠涉重洋的“生物移民”。它們漂洋過海來到我國,在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安家落戶,繁衍定居。然而,外來物種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為人類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生態(tài)價值,一方面外來種有可能從“移民”轉變?yōu)椤扒致哉摺?,給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帶來危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或生態(tài)災難。外來物種進入的途徑有多種多樣,如自然進入、人類無意攜帶進入和人類引種等。其中引種是外來種進入的最主要途徑。我國的水生生物引種較為活躍和頻繁,許多地區(qū)或單位,為了養(yǎng)殖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均從國外引進過水生生物。據不完全統計,自1957年引進莫桑比克羅非魚起,我國已引種外來水生生物約150種。一些外來水生生物的引進,為改善我國的水產養(yǎng)殖種類結構,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豐富人們的飲食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如羅非魚、大菱鲆、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池蝶蚌等。尤其是羅非魚,原產于非洲,我國從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經歷了10余次引進,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羅非魚養(yǎng)殖國,羅非魚年產量近百萬噸,約占世界羅非魚年總產量的70%,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許多外來種在我國水產養(yǎng)殖中的作用卻十分有限,據估算,在引進的外來水生物中,能應用推廣,產生較好經濟效益的種類為10%~20%,絕大多數引進種只是曇花一現,不了了之。如果管理不當。這些引進種只是銷聲,卻未匿跡,它們進入我國的水生生態(tài)系統中,有可能對我國的水生生物多樣性帶來嚴重的影響和危害。本書對我國近幾十年引進的外來水生生物進行了收集、歸納和整理,對它們的生物學特征、原嚴地、生活習性等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它們可能的引進風險等作了簡要評價,以期在關注外來物種所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它們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危害有所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