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與話本小說的變遷》在觀照明清易代歷史的基礎上,考察了清初話本小說的變遷,它對話本小說傳統(tǒng)的繼承、貢獻與超越。鼎革之際的小說家們,藉小說對易代史、對現(xiàn)實人生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反思,他們不約而同地把反思的焦點集中于道德、人心。道德視角與道德關懷成為清初小說的共同特點,也是小說家們完成其社會職志的具體表現(xiàn)。清初話本小說在藝術形式上的突破、在表現(xiàn)手法上的多樣化和日趨成熟,是因為舊的文體形式已經無法滿足新的需要——反映波瀾壯闊的時代和急劇動蕩的人心世態(tài)的需要。與明代的話本小說相比,清初進入了一個更加自覺的創(chuàng)作階段,作家的主體意識與作品的個人風格都比明人突出。清初話本小說整體呈現(xiàn)出顯著的文人化傾向。文人化傾向并不妨礙作者貼近世俗社會、描寫市井細民的喜怒哀樂,但是,作品的視角、風格、價值觀和思想底蘊則是經過了“大傳統(tǒng)”反復淘洗的文人的產物。就這個意義而言,清初話本小說是文人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