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探討
導言
第1章 問責
1.1 對問責的基本理解
1.2 問責的可行性要素:懲罰性、回應性、強制性
1.3 問責的外部關系要素:外在性、社會交互性、權威性
1.4 內部問責關系
1.5 平行問責關系
1.6 對公務員的問責:消極的工作表現問責和積極的工作結果問責
1.7 問責的時間維度:事前問責、即時問責、事后問責
1.8 回應性政府和可問責政府的區(qū)別
1.9 問責的概念界定及思考
第2章 問責的變革
2.1 韋伯的科層制改革
2.2 市場化改革
2.3 獨立問責機構
2.4 社會問責
第3章 社會問責
3.1 激勵方式:懲罰機制與獎勵機制
3.2 問責內容:遵循制度機制與績效導向機制
3.3 制度化水平
3.4 參與深度
3.5 參與者范圍
3.6 問責的政府部門
3.7 問責維度及歸納
第4章 實踐過程及面臨的挑戰(zhàn)
4.1 公共部門改革
4.2 分權制
4.3 一般經驗及挑戰(zhàn)
第5章 總結
參考文獻
模式分析
導言
第1章 社會問責基礎
第2章 社會問責機制總覽
第3章 社會問責要素評價
第4章 社會問責戰(zhàn)略設計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巴西PORTO ALEGRE:財政預算和公共支出
附錄2 印度班加羅爾市:財政預算和公共支出管理的公民參與途徑
附錄3 社區(qū)計分卡的工作過程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