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城市建設以史無前例的規(guī)模與速度全面推進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城市歷史保存的重要性。一座座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建筑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建筑保護單位,一片片代表著上海歷史文化特色的街區(qū)被列為歷史文化風貌區(qū)而受到法律的保護,然而還有另外一類建筑,它們看上去并不那么動人,沒有那么強烈的“藝術性”,對它們的保護還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譬如那些普經養(yǎng)育了幾代上海人而如今已經破敗不堪的舊式石庫門。然而,還是有一批有識之士,一批有著強烈文化責任感的人,當他們看到這些輝煌了一個多世紀的工業(yè)文明即將在我們的視野里消失殆盡的時候,開始大聲疾呼,我們在創(chuàng)造新時代文明的同時絕不能讓我們的城市形成一段歷史的空白。本書作者之一韓妤齊正是這一批先驅者中的一分子。另一位作者張松教授則從他留學日本歸來的第一天就投入了上海建筑遺產特別是產業(yè)建筑貴產保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