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以Leech的文體學理論、M.A.K.Halliday和Martin的功能語言學思想為理論基礎,從前景化和銜接兩個視角分析和研究英語詩歌。本書由八個章節(jié)組成。第一章首先介紹了文體學的概念、文體的意義,然后說明本項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第二章簡要回顧以往有關文體學和詩歌文體學的研究現(xiàn)狀,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們的研究方法,并說明該研究有別于以往之處。第三章介紹了詩歌的定義、詩歌語言的特征。依據Leech的文體學理論,通過分析語言的層次和前景化,我們構建出新的實現(xiàn)前景化的模式。在第四章中,我們運用第三章中所構建的模式,從實現(xiàn)、形式和語義三個層次,從音位、語相、詞匯、語法和意義五個方面闡述語言變異是實現(xiàn)前景化的重要手段和詩歌前景化買現(xiàn)的過程。第五章,我們從音位層次、詞匯層次和語法層次討論了實現(xiàn)前景化的第二個手段——過分規(guī)則化。第六章介紹了Hallidav和Hasan的非結構性銜接和結構性銜接理論以及胡壯麟、張德祿等國內學者的語篇銜接理論。這一章是第七章研究的理論基礎。在第七章,首先,我們依據文體學和功能語言學思想構建出一個新的語篇銜接模式。其次,我們從傳統(tǒng)韻律詩和自由體詩兩個方面分析了詩歌的語篇銜接特征。在這一章的第三和第四部分中,我們以DylanThomas和E.E.cllmmings的詩歌為例證來論證新的語篇銜接模式的作用。最后一章是對全書的簡要總結,提出該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對詩歌教學的意義,以及本項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本研究試圖確立詩歌文體分析的新模式,其目的在于從詩歌的形式和意義等多層次、不同的視角揭示詩歌語篇的內在特征,為詩歌文體的分析提供一種新的途徑,并最終應用于外語教學。筆者一方面希望這項研究有助于英語詩歌文體學的發(fā)展和學術科研的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這些研究是初步的,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茖W研究就是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爭論中發(fā)展的。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之處,歡迎國內外學者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