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澤的《中國美學思想史》是目前所見最為成熟的一部中國美學史著作,也是一部充分展示了著者的學術個性和在傳統(tǒng)思想史、文化史、藝術史方面之深厚造詣的精品之作。該書的撰寫與《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修訂實際上是同時開始的,歷時8年之久,如果算上準備期則所用時間更久。全書共3卷,約150萬字,由齊魯書社于1989年出齊。該書格局宏巨,體例嚴密,史料翔實,持論精當,體現出作者對于中國美學史研究之目的、方法、歷史分期,以及對于傳統(tǒng)美學思想體系之總體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各個歷史時期美學思潮流變、重要概念范疇之萌生和演變、各家各派美學思想和各種藝術門類的美學精神等的系統(tǒng)而深入之考察與把握和卓有見識之詮釋和描述?!∶魸芍珜懨缹W思想史,除了力避與文學理論批評史在內容上的重疊雷同之外,還力求達到方法論上的自覺。他認為,中國美學思想研究必須具有一種文化的眼光,要把整個美學史放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中來考察;中國美學的特點要從中國文化的特點、從審美意識的起源和形成談起,否則便講不清楚中國美學的體系及其特點。為此,他做了艱苦而長期的準備工作,對史前史、考古文物、各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思想文化特點,乃至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總體特點加以認真的研究,在深思之中參悟其精神實質。同時又認為,要在中西比較的過程中來分析、總結中國美學的特點,即要在世界美學的視野中考察中國美學問題,以利于總結出中國美學在觀念意識和思維認識方法上的獨特性,乃至整個中國美學體系的特點和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結構的獨特性。又認為,在研究中除要努力做到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之外,還要充分吸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新觀念和方法,如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等,以增強研究的當代性,以利發(fā)掘出新的歷史內容。但對于那種尚無真正了解而生搬硬套的做法,他又十分反感。正是在這種學術理念和方法的導引下,敏澤對中國美學思想的總體特征作出了自己的體認,他認為中國美學體系及其特征的形成,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即為: “以法自然的人與天調為基礎,以中和之美為核心,以宗法制的倫理道德為特色?!薄钡谝痪渲v的是哲學基礎,其分布于中國美學的各個流派之中;第二句講的是基本風格,其作為一般精神,滲透在中國美學的具體內容之中;第三句講的是價值取向,其植根于從原始社會起就與西方不同的血緣氏族關系、倫理道德意識特點。要言不煩,堪稱精湛。 《中國美學思想史》一書,對傳統(tǒng)美學史的研究和書寫,提供了足資借鑒的學術經驗:1、從豐富的美學、文化史料出發(fā),注重歷史還原基礎上的整合建構,對中國美學思想提供了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描述和內涵闡述,表現出建立在淵博知識上的深沉的歷史眼光和精邃的理論識力。2、注意對文化氛圍的考察,把研究中國美學特點與探討中國文化特點融合起來,在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認識和闡述美學思想的生成和演變。如分析中國美學思想體系的形成,先考察西周以來文化與人的覺醒為標志的新的文化意識之發(fā)生與發(fā)展;又如對“中和之美”的分析,能從哲學、文化思想、文化心理結構、倫理道德、思維機制等方面加以綜合研究。在介紹每一斷代時期的美學思想之前,都加一緒論,詳盡地介紹該時期的文化、思想、文學藝術發(fā)展特點,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緒論竟然占了四章,分別介紹了其時玄學興起之后儒、道、釋思想之間所呈現出的新關系及其對美學思想的影響,貫徹了在一定的文化氣候中分析、把握當時美學思想的宗旨,從而充分揭示了美學思潮變遷與文化氛圍、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發(fā)展之間的密切聯系。3、該著對于傳統(tǒng)美學思想發(fā)展歷史的敘寫,采取的方法基本上為略小存大、舉重明輕的治史方法,以便突出中國美學體系的特點和歷史嬗變的規(guī)律。但是,對那些片言而蘊美學精義的古人之簡短譚語,并未因其小而擯棄之,而是惜之惟恐不及,納入視界,剔抉爬梳,鉤玄探幽,遂成不凡之響。如受錢鐘書《管錐編》之啟發(fā),在第1卷第11章中從先秦典籍中鉤稽出諸如寫憂造藝、雜糅情感、通感以及含混美與含蓄美等鮮為人注意的問題,予以精到的解析。4、不滿足于僅作平面的歷史描述和內容疏講,而十分注重揭示各家各派美學觀念與所處時代之文化思潮、美學思潮以及整個美學史發(fā)展鏈條、規(guī)律的關系,較好地處理了點與面、點與線、縱與橫之間的關系,故對中國美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與規(guī)律特點、各時期美學思潮之特征、各家各派有代表性的美學思想的內涵特質作出了深入的闡釋。5、注重對重要美學概念、范疇、命題的整理和闡釋,如第]卷第20章即以“新的美學觀念的誕生和形成”為題,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氣韻”、 “形神”、“風骨”、“象外”、“境界”等重要美學范疇的產生、發(fā)展演變軌跡及其內涵作了析解,2、3卷亦對諸如“興象”、 “興寄”、“意象”、“味”、“韻”等范疇作了詮釋,無不洞幽燭微,機杼獨發(fā),見前人所未見。6、在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維度上考察美學思想的流變,最突出者莫過于對一系列美學范疇的研究,既梳理其歷時發(fā)展情況,又辨析其共時特點,即在同一時期的美學家那里,或在詩、文、書、畫、樂、舞等各個藝術門類中的流布形態(tài)。同時,還對一些相鄰或相近的概念范疇的不同內涵予以考辨,如對于“意象”與“意境”的辨析。7、堅持歷史與邏輯辨證統(tǒng)一的態(tài)度,在書寫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還原中國美學發(fā)展演變之完整的歷史形態(tài),以見出其原生態(tài)樣式,并具體分析和描述形形色色的美學見解如何依次作為一個辨證否定的環(huán)節(jié)而存在,后起的美學話語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又如何超越之,準確地再現了傳統(tǒng)美學思想發(fā)展中的“滾雪球”現象。該書對于清代葉燮美學理論體系、石濤的“一畫”論繪畫理論等專題的詮解,也備受學界稱道。此外,敏澤還發(fā)表了一系列專題論文,如《關于傳統(tǒng)美學批評的兩種標準問題》、《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體系及東方藝術之美》以及《“再現”與“表現”的中西美學比較研究》等,以深入而獨到的學術眼光澄清了美學史上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 吨袊缹W思想史》曾獲國家圖書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等多種獎項,并被翻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近年來,因《中國美學思想史》要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中國思想史》叢書之中,敏澤又對該書進行了修訂,增加了lo余萬字,使其在內容和注釋體例以及引文版本等方面更趨完善??傊?《中國美學思想史》一書,已成為傳統(tǒng)美學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標志著中國美學史學科建設已漸趨成熟,其在體例和內容方面的創(chuàng)新之見,對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正產生著積極的學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