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夏金蒙元,這是一段造就英雄的歷史,也是這些北方民族崛起、改革、跨越式發(fā)展的時期。一旦時機成熟,他們便入主中原,為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耶律楚材:認為成吉思汗絕非生性殘暴的惡魔,他的那些殺戮破壞是源于對游牧文明的迷信和對農業(yè)文明的不理解。在這一點上,耶律楚材可以說是成吉思汗的知音。為了減少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耶律楚材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多次巧妙地進諫成吉思汗要順承天意,愛惜和保全百姓的生命。韓延徽:給阿保機留下一本懷鄉(xiāng)詩之后,偷偷離去,投奔后唐。后唐君主李存勖只愛看戲,還時常粉墨登場,自取藝名“李天下”,為政卻是“昏庸無為”。韓在后唐不權受到宦官排擠,甚至有性命之憂,遂打算重回契丹。友人相勸:“你現(xiàn)在回去,無異于自殺!”韓很自信,笑言:“契丹失去了我,猶如失去左右手再另上雙眼,我再回去,他們歡迎還來不及呢!”果然,阿保機見他歸來,大喜,特賜契丹名“匣列”(意思是“又來”)。張元:在逃離宋朝、投奔西夏以前,曾是宋朝的一位落魄才子,入試多次不第之后,抱負難施,轉而奔走西夏。后受到元昊賞識,為其攻打宋朝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有人罵他賣國求榮,是危害中原百姓的“害蟲”;有人說他在邊疆地區(qū)傳播了新的生產方式,促進了邊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是歷史的“功臣”。是非功過,一句話焉能言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