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區(qū)在地形上處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大渡河、岷江、雅礱江、金沙江等幾條大河南北貫穿,歷史上是民族南北遷徙的重要孔道,也是文化東西交流、融合的主要地帶。由于高山峽谷的阻隔,在南北遷徙、東西融合的過程中,許多重要的文化因素在這個地區(qū)層積下來,從而形成了四川藏區(qū)今天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境內既有以制作豬膘臘肉、喜食元根酸菜、居住片石砌成的“邛籠”住房等為特征的農耕或半農半牧文化,也有居住用圓木建成的“崩康”和以牦牛毛制成的“咱”或“納倉”為典型的純牧業(yè)文化:既有說藏語安多方言的安多娃,也有說康方言的康巴,更有眾多操不同于康方言與安多方言地腳話的各種“人”;既有藏傳佛教各個教派黃、花、紅、白等繁榮興盛,也有苯波教以及民間俗信的同時并存:既有美麗的東女國的傳說,也有今天女權或女性文化依然完整保留與發(fā)育的情況。再加上近年來專家學者們所展開的對四川藏區(qū)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諸多方面的考證與猜測,相信會把你引向深入,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