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千佛圖像研究》運用現(xiàn)場考察、文獻研讀、圖文對比分析和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方法,對敦煌莫高窟千佛圖像進行了定義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從圖像學和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了千佛圖像的結構和特點,從莫高窟佛教石窟的整體出發(fā)探討了千佛圖像的地位和功能,與此同時指出千佛圖像作為一種符號有更深入研究的必要,以便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敦煌圖像學。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序論,指出莫高窟大量的千佛圖像與不成規(guī)模的千佛圖像研究成果之間的不協(xié)調,提出千佛圖像在石窟整體中可能起到統(tǒng)攝功能,并指出從整個石窟的角度研究千佛圖像的必要性。第二章綜述了千佛圖像的前期研究成果。前一部分整理了前人成果中對于千佛圖像的確定和描述,后一部分對行佛圖像論述成果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總結了前賢在對千佛圖像確定和分析中的原則和經驗以及存在的疑點和問題。第三章通過對相關佛經與莫高窟佛圖像的比對分析探索了千佛圖像的定義、類別和功能。本文認為千佛圖像是基于佛經而進行描繪的一種佛像,是從視覺上對佛的群體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形象表達,其數(shù)量可以是數(shù)十至數(shù)千身不等;千佛圖像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前者指數(shù)量多但缺乏具體名號的佛像群體,而后者有具體名號且其群體有比較確定的數(shù)量。本章還分析了《法華經》等與千佛相關的佛經與莫高窟千佛圖像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指出千佛對佛教信徒同時具有禮敬對象、見證者和提攜者的功能。第四章從圖像學的視角分析了千佛圖像宏觀和微觀上的結構和特點,指出千佛圖像整體具有線性、對稱性、連接性、交替性、動態(tài)性和互文性等特點,以及其對位置與其他圖像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千佛圖像個體可分解為佛體、臺座、背光、華蓋、題榜、邊框等基本特征和選擇性特征,這些特征又可進一步分解,所得到的諸如手印等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豐富的含義。第五章從語言學角度分析了千佛圖像、千佛和敦煌遺書中千佛文書的關系,從各種版本以及不同千佛名經抄本的差異探討了它們的產生過程。第六章為余論,初步分析了千佛圖像流行的原因,并視千佛像為符號,提出運用符號學的方法來研究它在佛像圖像系統(tǒng)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