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在結構上跟一般的長篇小說不同,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節(jié)),而是各以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活動為中心,構成若干相對獨立的故事情節(jié)。有時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笆屡c其來俱起,事與其去俱迄?!钡度辶滞馐贰吩诮Y構上雖無情節(jié)主干,分散的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卻用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中心思想貫穿起來,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連,銜接過渡,構成一部有著內在聯系的完整的長卷。《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tài),針砭時弊,諷喻世人。 作者吳敬梓生活在清政權已趨穩(wěn)固的時代,而科舉制度已經過興盛之期,顯露出它的弊端。文士們醉心舉業(yè),道德淪喪?!度辶滞馐贰分饕鑼憣ο鬄槿辶治氖?,正如魯迅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書中人物,大多有當時真人真事的影子。為避免清代統(tǒng)治階級的迫害,吳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說成明代。作者托明寫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動描繪吃人的科舉制度、禮教制度和腐敗的政治體制,展現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