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國內第一本由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撰寫的從人民法院司法實踐的角度專門研究國際商事仲裁裁決之承認與執(zhí)行的書籍。同時,這本書雖然主要是以《紐約公約》在中國法院的具體適用為研究主線,但內容又不同于公約本身,作者運用了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的方法全面研究了國際商事仲裁的重要理論問題,在很多方面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思考與創(chuàng)見。本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鮮明特色:首先,這是一部來自于司法實踐的好作品。仲裁制度發(fā)展到今天,對仲裁有關問題的研究也已經達到較為成熟的境界,但真正從人民法院涉外仲裁司法審查和外國仲裁裁決承認與執(zhí)行的司法實踐角度出發(fā),發(fā)現(xiàn)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的著作可謂鳳毛麟角。作者在最高人民法院從事涉外仲裁司法審查工作多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他的研究是建立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司法實踐的基礎之上的,這些司法實踐凝聚了一大批法官的辛勤勞動,體現(xiàn)了他們的智慧,這本書對這些司法實踐進行了歸納、整理和分析,并且從作者的視角分析了實踐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品研究的基礎都是第一手的材料,而且資料翔實、出處準確,這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其次,這部著作研究了司法實踐當中所遇到的、非解決不可的問題。我曾經在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以“當前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司法實踐當中的十個問題”為題向理論界介紹過我們在司法實踐當中遇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就有包括“裁決的國籍”等在內的涉及仲裁的內容。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人民法院在涉外仲裁的司法審查以及運用承認與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實踐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具有創(chuàng)見性的觀點。第三,這本著作的落腳點在于指導司法實踐。法院的司法實踐需要理論作為后盾與支撐,法學理論的發(fā)展完善也離不開司法實踐的推動,作為立論的基礎,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其中,既有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網站、書籍等形式公布過的,也有在以往司法實踐當中積累下來的,還有部分其他法域法院的案件。更為可貴的是,著作中所引用的案件并不是簡單的羅列與堆砌,每一案件都會引發(fā)某一個實踐問題或者成為支持作者觀點的材料。作者對中國內地人民法院處理的案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對其中利弊得失的權衡體現(xiàn)了作者把握仲裁理論的深度與研究功力。最高人民法院早些時候公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解釋中所采納的一些原則與價值取向實際上早已體現(xiàn)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實踐當中。作者在書中也結合實際闡述了這一司法解釋的有關內容,這也是本書的另外—個特點。 實踐之樹常綠,希望更多地昕到來自于實踐的聲音,同時,我也希望會有更多的法官以自己不同的方式總結審判經驗,司法過程也應當體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