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三百年明朝那些事兒,從我們的第一位主人公寫起,我慢慢寫,您慢慢看。 說起來,我也寫了不少東西了,本來只是娛樂一下自己,沒有想到發(fā)表后居然還有人捧場,且捧場的人百萬計,謝謝大家啦?!睹鞒切┦聝骸愤@篇文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認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算是我的心血之作。 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于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從我們的第一位主人公寫起,要寫三百多年,希望我能寫完!本書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后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后來永樂于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開始進入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于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后被害身亡?!睹鞒切┦聝骸返诙?,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后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后來永樂于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開始進入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于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后被害身亡。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可說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作為一本說歷史的書,當年明月所用的筆法,卻完全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這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筆法,正如作者說的那樣:“由于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作者簡介當年明月,2006心靈歷史開創(chuàng)者,強調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以長文《明朝那些事兒》狂飚突起于天涯論壇,后轉戰(zhàn)新浪,天涯、新浪月點擊率均力超百萬,引起“明礬”騷亂。相關事件被媒體命名為“明月門”。書摘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寶座上,俯視著這個帝國的一切,之前那場你死我活的斗爭似乎還歷歷在目,但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對于那場斗爭中的失敗者朱允炆來說,政治地位的完結意味著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了,無論他本人是生還是死。但對于朱棣而言,今天的陽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后的很長時間內,他將用手中的權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個富國強兵的夢想。這個夢想不但是他的,也是他父親的。證明當然在這之前,他必須先做幾件事情,這些事情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穩(wěn)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證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雖然江山已經在手,但輿論的力量也是不能無視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經被打上了反賊的烙印,沒辦法了,但至少要讓自己的子孫堂堂正正的做皇帝。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使用了兩個方法:其一、他頒布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時代執(zhí)行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與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廢除,以老祖宗成法為準,這倒不是因為朱元璋的成法好用。只是朱棣要想獲得眾人的承認,必須再借用一下死去老爹的威名,表明自己才是真正領悟太祖治國精神的人。其二、他命令屬下重新修訂《太祖實錄》,此書已經由建文帝修過一次,但很明顯,第一版并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需要一個更為顯赫的出身,因為類似朱元璋那樣白手起家打天下,開口就是“我本淮右布衣”,擺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人愿意做叫花子的,于是,親生母親被他扔到了腦后,馬皇后成為了他的嫡母,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后面還會詳細敘說。此外,他還指示手下人在實錄中加入了大量小說筆法的描寫,如朱元璋生前曾反復訓斥朱標和朱允炆,總是一幅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而對朱棣卻總是贊賞有加,一看到朱棣就滿面笑容,十分高興。甚至在他死前,還反復詢問朱棣的下落,并有意把皇位傳給朱棣。但是由于奸詐的朱允炆等人的陰謀行為,合法的繼承人朱棣并沒有接到朱元璋的這一指示。于是,本該屬于朱棣的皇位被無恥的剝奪了。這些內容讀來不禁讓人在極度痛恨朱允炆等奸邪小人之余,對朱棣終于能夠奪得本就屬于自己的皇位感到欣慰,并感嘆正義終究取得了勝利,好人是有好報的。當朱棣最終完成這兩項工作時,他著實松了口氣,不利于自己的言論終于被刪除了,無數年后,這場靖難戰(zhàn)爭將被冠以正義的名號廣為流傳。但作為這段歷史地見證人之一,朱棣心里很明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