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教育學理論教育人類學教程

教育人類學教程

教育人類學教程

定 價:¥33.60

作 者: 馮增俊
出版社: 人民教育
叢編項: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標 簽: 教育理論與研究

ISBN: 9787107187032 出版時間: 2005-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43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教材的主要編寫結構是,全書由四大部分構成,即學科發(fā)展研究;教育與人的生成研究,教育進化與人類進化、與民族發(fā)展、與個體文化適應及生物適應的研究;學校教育人類學研究;以及教育人類學的未來發(fā)展。首先,第一至第三章探討學科發(fā)展和學科體系問題。其中,第一章作為導論,是研究學科發(fā)展的導引,第二章探討西方教育人類學發(fā)展的歷程,第三章研究教育人類學的理論體系,對各種不同的理論分析框架作了探討。第四章專章研究教育人種志研究方法。其次,第二到第十章探討教育人類學中的基本問題,其中又可看成兩個不同的研究層面,一個層面是第五章研究教育與人的一般生成原理,這是教育人類學對人及人的本質生成的關鍵性研究,決定著教育人類學的全部研究的出發(fā)點和基本研究路線。另一層面從第六至第十章研究文化與教育進化、教育與人類進化、民族發(fā)展和文化演進、個體文化適應及人的生物演進的問題,這是從宏觀和中觀的角度研究人的生成與文化和教育的發(fā)展,探求教育的內在本性,尋找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模式,力圖突破把教育作為“上所施下所效”、“養(yǎng)子使作善”的狹隘認識,展示現(xiàn)代教育的全面功能,強化發(fā)展教育的自覺性。再次,第十一至第十四章研究學校中的教育問題,從較為具體的微觀層面上對學校中、課程和課堂教學中以及班級、學生、教師文化進行分析研究。最后,第十五章是對教育人類學未來發(fā)展的展望。教學中可以依據(jù)情況對一些內容進行適當?shù)陌才?,部分可以在自學的基礎上研計學習。

作者簡介

  馮增俊,1952年生,海南瓊海市人。中山大學教育現(xiàn)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教育學院教科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比較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評審專家組成員等職務。長期從事比較教育學和教育理論研究.在教育現(xiàn)代化、教育人類學、學校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等領域有所建樹。近年來承擔十余項全國及省級重點科研課題.發(fā)表論文230余篇;出版著作30多部:成果獲全國及省級獎勵多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意義
一、探尋教育生成與人類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
二、推動教育研究模式的轉型
三、發(fā)揮教育人類學的決策功能
四、建立中國教育人類學
第二節(jié) 教育人類學韻研究對象與學科主題
一、教育人類學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歷史發(fā)展特征
三、當代教育人類學學科的主題建構
第三節(jié) 教育人類學的學科體系
一、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概念
二、教育人類學的學科領域
三、教育人類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第二章 教育人類學的發(fā)生發(fā)展
第一節(jié) 人類學與教育人類學
一、人類學產(chǎn)生及其作用
二、人類學走向教育的必然
三、人類學與教育學的學科聯(lián)姻基礎
四、教育人類學的學科形成
第二節(jié) 文化教育人類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一、啟蒙階段
二、應用性學科階段
三、形成獨立的學術性學科階段
第三節(jié) 哲學教育人類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一、草創(chuàng)時期
二、形成探索性學科時期
三、形成獨立的學術性學科時期
第三章 教育人類學理論體系
第一節(jié) 教育人類學理論分析框架(上)
一、對理論分析框架的探討
二、本質生成模式
三、工具主義模式
四、互動傳遞模式
第二節(jié) 教育人類學理論分析框架(下)
五、系統(tǒng)共生模式
六、信息系統(tǒng)論模式
七、生態(tài)學模式
八、進化論模式
九、簡要評價
第三節(jié) 教育人類學研究特性
一、教育人類學研究目的
二、教育人類學研究方法特點
三、教育人類學的方法論原則
第四章 教育人種志研究方法及其運用
第一節(jié) 人種志與教育人種志
一、人種志概念及其意義
二、教育人種志概念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教育人種志研究的特性
一、教育人種志研究的類型
二、教育人種志的世界觀特征
三、優(yōu)秀學校教育人種志標準
第三節(jié) 教育人種志研究程序及策略
一、教育人種志研究方案的選定
二、田野工作開展
三、教育參與觀察
四、深度訪談
五、口述歷史研究法
六、教育人種志研究的資料工作
第四節(jié) 學校教育人種志研究實例
一、黃瑞琴《幼稚園園長的教室觀點之研究》(1991)
二、張芬芬《師范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志研究》(199:
三、齊學紅《師生互動關系中的學生自主性問題研究》(200
第五節(jié) 成為一名人類學者意味著什么
一、建立文化洞察力
二、田野工作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三、堅持培訓與實踐相結合
第五章 教育與人的生成
第一節(jié) 人與教育
一、人與人的本質
二、教育人類學的人性觀
第二節(jié) 人的未特定化與教育特性
一、未特定化與人的生成
二、人的可塑性與可教育性
第三節(jié) 教育與人的自我定義
一、人與人的自我定義
二、作用人的自我定義的因素
三、教育在人咱我定義中的作用
第四節(jié) 人的生成與教育的作用
一、人的生成特征
二、人的生成之教育作用
三、人的生成與教育本體
第六章 教育與人類進化
第一節(jié) 文化進化與教育起源
一、文化進化理論概述
二、教育起源研究概要
三、人類誕生與教育起源
四、人類教育的本質特性
第二節(jié) 教育進化模式與人類文化適應機制
一、教育進化的文化模式
二、人類社會文化適應性
三、教育進化的文化性與教育定義
第三節(jié) 教育演進與人類發(fā)展
一、教育演進時代與人類進步
二、教育進化與人類的教育意識
三、教育進化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教育與民族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文化模式與民族
一、文化模式與民族形成
二、文化模式與民族生存
三、民族文化模式與教育
第二節(jié) 民族發(fā)展中的教育演變
第八章 教育與文化演進
第九章 教育與個體文化過程
第十章 教育與人的生物適應性
第十一章 學校教育人類學研究
第十二章 學校課堂人種志研究
第十三章 班級生活與學生文化
第十四章 老師文化人類學研究
第十五章 教育人類學未來展望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