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峻為《經書淺談》所作導言有云:“經書淺談,只限于淺談各種‘經書’的主要內容、著作年代,我們今天怎樣看待它;若要研究它,如何著手,如何深入?!逼占半A段所要解決的問題,說來僅限于此;不過介紹某一門類的初步知識或基本方法,亦即所謂常識而已。世間有些現象,大家引為笑談;倒不妨從“普及———教育”的環(huán)節(jié)尋找原因。總不外乎常識有虧。譬如把“致仕”解釋為“獲得官職”,把“謝本師”解釋為“答謝老師”,等等。這些雖然不屬于漢語的初步知識,卻關乎它的基本方法。記得當事人之一辯解說:“‘致’字的常見含義是達到、給予。我并不是在文章中講解某個古代術語,而是在用現代話語寫現代散文,因此必須服從現代規(guī)則……”無非望文生義罷了。正好給這里所說提供一個例證,因為漢語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不能望文生義。如前所述,此乃普及階段應該解決的問題。過去我寫文章說:“知識分子的知識,文化人的文化,這些本來應該不成其為問題的;但是至少對我們來說,的確是個問題?!彼勎疵饣\統(tǒng);歸結為普及不到,或教育不夠,就清楚了。——止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