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一瞥——當達·芬奇面對這張略顯蒼白的臉孔時,不過20幾歲。這是他承接的第一幅肖像委托作品,描繪對象是佛羅倫薩的一位富家千金——姬尼瓦·德·彭齊,達·芬奇似乎對少女的青春活力與嫵媚視而不見。姬尼瓦倒像是一面鏡子,透過她素凈的臉龐,尤其是眼睛折射出了達·芬奇精神風貌的蛛絲馬跡。我們是不可能看到達·芬奇當年的形貌了,但姬尼瓦在500年前卻真切地看到了一切,包括達·芬奇的舉手投足都盡收她的眼底。這是“永恒的一瞥”,她眼里的達·芬奇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她為什么以那樣的目光注視他?憂郁淡漠,朦朧凄迷,那是姬尼瓦看到的達·芬奇嗎?還是達·芬奇看到的姬尼瓦呢?家丹·布朗的暢銷懸疑小說《達·芬奇密碼》雖為虛構,但其中關于達·芬奇藝術作品種種玄機的揣度,的確與達·芬奇的隱秘傾向和特別的習性有關。近百年來,人們開始關注達·芬奇的性格個性,經證實他的確是一個同性戀、一個左撇子、一個素食者……達·芬奇的博學宏富再加上他復雜特異的個性,使他恰如一座漂浮于大海上的冰山,有2/3隱藏在水中。本書是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于1910年所撰寫的達·芬奇長篇評傳,弗氏依據精神分析的學說,以達·芬奇的日記中有關他幼年生活的一段不為)??注意的話為出發(fā)點,詳細地介紹了達·芬奇幼年以來的感情生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發(fā)展過程,著重闡釋了幼年的某些重要人生經歷對藝術家本人的影響,及其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xiàn)與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