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分布在中國內陸中西結合部武陵山區(qū)的一個古老民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其遙遠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巴人。然而,現在的土家族不僅僅是巴人的后裔,還包括古代活動在武陵山區(qū)的其他族群的融入。這些民族群體并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而是融合為一個新的族體,到宋代,生活在武陵山區(qū)的一部分古代族群逐漸以“土人”、“土丁”、“土兵”的稱呼見于史籍,并與苗民、客民(漢民)區(qū)別開來,這就是后來的土家。在歷代實行土司制度時,中央王朝基本實行漢土隔離政策,即所謂“蠻不出境,漢不入峒”。這種隔離制度一方面使土家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更加鞏固,但另一方面也使土家族與漢族的文化交流受到很大限制。改土歸流以后。國家力量和民間社會力量的雙重作用下,土家族社會文化逐漸轉型。吸收漢文化隨歲月俱增,以至晚清以后許多地區(qū)的土家人自己不認為是土家了。將自己混同于漢族。一部分土家人并不認為自己和其他民族有特別的不同之處。一些保留自己語言文化特征的土家人被誤認作苗族,因而才有20世紀50年代的土家族識別問題。對土家族的民族識剮,喚起了民族自我意識,民族身份逐漸恢復,具有民族標志意義的民族文化事象被挖掘整理出來為外界所熟知。土家族被認定為單一民族后,要求恢復民族身份的人數不斷增加,在以后的每次人口普查時,土家族人口都有超常的增長,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土家族人口攀升到802萬。當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的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等區(qū)縣,常德的石門等地區(qū);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的長陽、五峰等縣;重慶的黔江、石柱、酉陽、彭水、秀山等縣;貴州的沿河、德江、印江等縣。土家族由于處于內陸并長期與漢族交往,社會文化逐漸接近漢族,但在不同區(qū)域,文化特征差別明顯,其中酉水流域、溇水流域、烏江流域、清江流域的土家文化既有共性,又各有特點。即使在同一區(qū)域的不同社區(qū)里。土家文化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深度、廣度也不同。因而,文化變遷的速度也不相同。文化的縱向傳遞和橫向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差異,有的社區(qū)土家族傳統(tǒng)保留多一些,有些社區(qū)保留少一些。有些社區(qū)與本地漢族社區(qū)沒有什么差別,更多表現為區(qū)域共性。譬如,土家語在大多數區(qū)域已經消失,可是在酉水流域一些偏僻山區(qū)還有保留。要完整地認識土家族社會和文化,需要進行不同類別的社區(qū)調查研究才可能實現,通過不同類型的社區(qū)的比較來認識土家族社會文化全貌。在現代化進程中,土家族各區(qū)域傳統(tǒng)迅速發(fā)生變遷。要認識當代土家族傳統(tǒng)社會文化變遷的狀況及其規(guī)律,不可能在書齋里通過文獻來實現。應該通過深入的實地調查來獲得。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基礎工作是田野工作。自從“馬林諾夫斯基式革命”以來,田野工作就是人類學家的看家本領。在土家族研究中,老一代民族學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樣,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完成了土家族的識別工作,為土家族研究奠定了學科基礎。后代學人應承繼老前輩把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有機結合的好的研究傳統(tǒng),把土家族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