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消費革命
一 家庭消費革命
二 食物
三 用于孩子的花費
四 住房
五 家庭儀式及慶典
六 更趨商業(yè)化之中國的社交
七 奢侈的重要性
八 市場化中不斷加劇的不平等
九 商品化和公共領域
第一部分 消費革命與家庭領域
第二章 創(chuàng)建綠洲:豪華房產廣告與上海居住空間的重建
一 1994年的廣告
二 個案研究:商品房的發(fā)展
三 “基本權利”
四 1997年的廣告
五 分析:歷史環(huán)境、隱私、綠化和繪圖
六 結論:家的繪圖
第三章 商業(yè)化的童年
——上海獨生子女消費
一 上海獨生子女的家庭預算
二 服飾
三 玩具消費
四 公共娛樂
五 黨政機構對兒童影響的削弱
六 結論:商業(yè)化時代的家庭消費
第四章 婚紗的妙用
一 研究和背景
二 婚禮服和“婚紗”
三 婚禮
四 為結婚著裝:柯哈迪加的故事
五 揭開婚紗:婦女、商店和家庭
六 發(fā)自鄉(xiāng)老和公職人員的聲音
七 婚紗的妙用
第五章 市場的再生:南京的食品市場
一 食品市場的轉型
二 政府與市場
三 市場同盟
四 個人選擇與市場
五 食品市場的未來
第六章 大同社會里的小康發(fā)展目標
一 “藏富于民”:資源配置的市場化
二 生活消費品從計劃分配到敞開供應
三 消費模式的轉變和公私之間的互動
四 城市消費中的社會不平等
五 結論
第二部分 日益商品化的社會中的社交
第七章 心對心,電話對電話:家庭價值觀念、性和上海的咨詢熱線政策
一 通信技術,咨詢熱線及中國大眾
二 開放的線路:私人電話,社會變化及熱線在中國城市的擴散
三 上海咨詢熱線:兩世紀回顧
四 電臺熱線:面向大眾的建議、教育和娛樂
五 熱線電話:協(xié)調性別、性和中國現(xiàn)代家庭價值觀
六 談性、談性別
七 性別、家庭關系和中國家庭價值觀
八 吃苦和訴苦:歷史遺產和合法語言
九 有特權的話語,壓制的談話:咨詢熱線,家庭價值觀和國家
十 結論
第八章 賀卡在中國
——遠程聯(lián)絡與情感交流的雙重載體
一 賀卡的泛濫
二 我在南京期間收集的賀卡
三 中西交叉的標題和拼貼畫
四 西方意義上的賀卡并不存在
五 賀卡混合的主題:鮮花、圣誕節(jié)、財富和溫情
六 世俗的圣誕賀卡
七 恭喜發(fā)財
八 把我的溫暖送給你
九 語言:混雜一如圖案
十 程式化的賀詞
十一 混排的印刷格式
十二 英文的使用
十三 稱謂的變化
十四 口語化的風格
十五 賀卡使溝通雷同化嗎?
十六 誰在贈送賀卡?
十七 婦女與賀卡
十八 制作和出售賀卡
十九 賀卡出版公司會倒閉嗎?
第九章 漢堡包和社會空間
——北京的麥當勞消費
一 1987—1996年北京的快餐消費熱
二 快餐消費的空間情境
三 70年代的社會主義食堂和餐館
四 快餐的文化象征
五 平民的娛樂場所
六 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空間
七 社會空間的挪用
八 結論性陳述:用餐的地方、社會空間與大眾消費
第十章 市場經濟轉型中的舞
——對上海迪斯科舞廳和交誼舞廳的調查
一 舞廳的歷史和市場構成
二 迪斯科和交誼舞中的社交形式
三 舞者的社會背景
四 幾點啟示:對市場轉型中休閑文化的認識
五 結語:跳舞作為一種游戲的形式
第十一章 深圳的保齡球:培養(yǎng)友誼之道
一 保齡球運動是如何成為一種時尚的?
二 走,我們打保齡球去!
三 朋友是互助的
四 朋友:一種新關系
五 現(xiàn)在我們是朋友
六 為什么消費?
七 送禮與“共同消費”
第十二章 香煙及其在中國生意關系中的支配地位
——市場轉型中的制度性變化
一 高級香煙在商業(yè)團體中
二 建構商業(yè)關系
三 結論
第十三章 南京公園里的紀念圣地與私人娛樂
——明故宮遺址上的探戈
一 公共藝術公共空間 市民社會
二 南京——一座紀念遺跡的陳列館
三 石頭的記憶
四 威權主義的化石
五 公共藝術的消費——大眾意向和個人愿望
六 公共廣場和公共空間
七 公共空間的重置
第十四章 結語:第二次解放
作者簡介
參考書目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