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教育最近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在肯定教育在獲得巨大發(fā)展成就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承認,中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理想主義的色彩還是較少,缺乏應有的對現實目標的批判和超越;中國教育片面追求與現實的適應和協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領時代、提升社會的功能。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過“教育:必要的烏托邦”這一命題?!氨匾臑跬邪睢币馕吨逃仨毦哂幸环N著眼于未來的精神。波蘭教育哲學家蘇科多斯基說得好:“著眼于未來的教育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目前的現實不是唯一的現實,因而不能構成教育的唯一要求。著眼未來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圍,以共創(chuàng)明天的現實為目標?!薄氨匾臑跬邪睢边€意味著在人們越來越受現實功利羈絆,越來越被實利主義限制了生命意義的拓展之時,由于教育體現著對人類生活最高境界的訴求,保留了對于超越實利的、非功利的價值的追求,至少還可以寄希望于教育去使人對人在現實中的病態(tài)和畸型保持警覺,對人的純功利沖動起到平衡和矯正作用。人們對“烏托邦”是有偏見的,大抵是因了米蘭·昆德拉的這句話:“拼命擠進天堂的大門,但當大門在身后呯然關上時,卻發(fā)現自己在地獄里?!钡?,人們忘了可以賦予它新的內涵:去掉空想,留下理想;追逐夢想,成為現實。人們忘了,“征服世界的將是這樣一些人:開始的時候,他們試圖找到理想中的樂園;最終,當他們無法找到的時候,就親手創(chuàng)造了它”(喬治·肖伯納)。真是從這樣的思考出發(fā),我們編輯了《教育有夢》一書,用于記錄和抒寫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的教育夢想、教育理想。我們有這樣一個信念: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學校,也不可能走得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遠。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yè)發(fā)展的理想舞臺,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fā)展的理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