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國際大都會”之稱的上海,一旦缺少霓虹燈閃爍、爵士樂激蕩……還會有如許情調?作者以一個電視記者的獨特眼光,全方位多層次地對上海的今天與昨天、上海人的群體與個體,進行了細致人微的描寫。本書是一幅上海風情畫卷,既有昔日“十里洋場”風花雪月的往事,又有發(fā)生在霞飛路、南京路、大世界的故事,還有上海老字號的來龍去脈,尤其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人的市井生活,作者原是過來人,所以寫來繪聲繪色、絲絲人扣,令同時代人擊節(jié)稱賞,讓后來者大開眼界。書中的許多篇章,填補了上海風情史的這一段至今尚無人顧及的空白,具有拓荒意義。上海這個國際大都會是如何從一個小漁村一步步發(fā)展過來的?它的黯淡,它的輝煌,它的屈辱,它的騰飛……這一切,都是世博會在上海舉辦的日子越來越近的時候舉世關注的話題。要深切地了解—個城市,必須對居住在這座城市中的人有比較感性的認識。上海人究竟有哪些約定俗成的共性、哪些相沿成習的風俗、哪些根深蒂固的性格弱點、哪些與時共進的新面貌……作者以—個電視記者的獨特眼光,全方位多層次地對上海的今天與昨天、上海人的群體與個體,進行了富有新意的細致人微的描寫。尤其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社會生活,作者原是過來人,所以寫來繪聲繪色,絲絲入扣,令同時代人擊節(jié)稱賞,讓后來者大開眼界。書中許多篇章填補了上海風情史上一段至今無人顧及的空白,具有拓荒意義。在許多人熱衷于介紹海外風光的時候,我卻對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越來越感興趣了。雖然生于斯長于斯已經半個多世紀,我卻未必真正認識大上海。我相信有許許多多上海人也跟我一樣。太熟悉的東西,近在身邊的事物,因為伸手可及,比比皆是,有時反倒熟視無睹,不怎么去認真審視它了。上海就像我們的母親,我們天天依偎在她的懷抱里做夢,卻很少清醒地仰起頭來仔細看一下她眉角的皺紋有幾許,青絲中的白發(fā)有幾根。我們只知道母親正當妙齡時的美艷動人、傾國傾城,所以不時拿出她年輕時的玉照夸耀不已。緬懷不盡,卻從來不去盤問她早年屈辱多難的身世,更從未去體恤她人到中年后身上的負擔有多重……應該說,與母親交流是方便的、沒有隔閡的,但我仍時時感到震驚。我常常不得不后退幾步.重新打量母親那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姿與面容,以便能讓自己看得更清楚、更真切一點。母親子女眾多,各人之間因為性格、學養(yǎng)、經歷、年齡的不同,打量母親的眼光必然會迥然不一,感覺也會各不相同。每個人的眼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母親形象。那么,她僅僅是一個追慕時尚前衛(wèi)與燈紅酒綠生活的妖女人嗎?她僅僅是—個沉湎于昔日豪宅的奢華與綺麗中的貴婦人嗎?從母親的復雜身世可以知道她是見過大世面的。她受過歐風美雨的洗禮,有過華洋共居、五方雜處的體驗。又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苦難磨煉,所以她老練得很,對于任何事情都不會一驚一乍、顯出小家子氣的樣子。但她又是腳踏實地。很實惠的。她知道尋常日子平凡得很,不會天天風花雪月,拿色拉當飯吃,更不會勁吹薩克斯風,日日大跳探戈舞。平常人家過的還是平常日子。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母親的經歷既然曲折而又特殊,她的內涵既然深刻而又豐富,再加上現(xiàn)在她又掠掠鬢發(fā),撣撣衣衫,挺起腰肢,重新顯露出她那風情萬種、儀態(tài)萬方的高貴派頭,于是乎有人驚艷于她的美麗,有人要尋找她的底蘊,有人在解讀她的密碼。有人拿著一一本地圖冊行走在她的大街小巷……所到之處聽到的盡管有帶各地口音的普通話,甚至其他國家的語言,然而最常聽到的畢竟還是“阿拉”講慣了的上?!伴e話”。這種起源于浦江東岸、吸納了許多方言成分的語言早已在這座城市里成型,并在一千多萬居民心中生了根,只要一張嘴,就會順順溜溜地流出來。同樣的,源于上海歷史文化背景、業(yè)已成為一種頑強定勢的“阿拉”的性格特征、心理狀態(tài)、民風民俗也不會因為外地人、洋人的大量涌入而逐漸淡化,乃至完全泯滅。只要有上海人在,上海人的這種共性就會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所以誰若是對某一座城市感興趣,想深入了解它。那么就不能不對它的方方面面,以及居住在那兒的形形色色的人投注熱切的眼光,只有這樣,才會對它的表里有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