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化學工業(yè)新藥制劑技術

新藥制劑技術

新藥制劑技術

定 價:¥45.00

作 者: 潘衛(wèi)三編
出版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新藥研究與開發(fā)叢書
標 簽: 化肥;制藥工業(yè)

ISBN: 9787502556846 出版時間: 2004-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43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新藥研究與開發(fā)叢書》是化學工業(yè)出版社重點策劃的一套精品圖書。本套叢書由我國著名藥理學家張均田先生擔任編委會主任,各相關領域科研、教學、產(chǎn)業(yè)一線具有權威性的專家學者共同撰寫。《新藥制劑技術》是《新藥研究與開發(fā)叢書》之一,共8章。圍繞新藥開發(fā)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制劑環(huán)節(jié),分別介紹和論述新藥劑型確定前研究工作,固體分散技術、包合技術與微囊化技術,靶向給藥、緩釋控釋、透皮給藥、鼻腔給藥、眼用與耳用制劑的新劑型與新技術,以及現(xiàn)代中藥制劑與生物技術藥物制劑技術。結合國內(nèi)外藥物制劑技術的研究進展、開發(fā)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重點介紹新型制劑技術在新藥研究與開發(fā)中的應用思路與實例。 在藥學領域中,藥劑學是最接近實際應用的科學,也可以說,藥劑學是新藥研究并轉化為生產(chǎn)力的終端學科。任何一種新藥研究的起點是藥物的化學結構以及合成工藝的研究,進而開展的是有關該藥物的藥效、毒性等方面的藥理學研究以及涉及該藥物的質量控制等方面的藥物分析學研究,最后一步的工作是該藥物的藥劑學研究,即:將該藥物制備成適合于臨床病人使用并適合于工業(yè)生產(chǎn)的制劑。例如,制成片劑、膠囊劑、乳劑、顆粒劑等以便于病人口服;或者制成軟膏劑、凝膠劑、貼劑等以供病人外用;或者制成注射劑或氣霧劑等以供注射給藥或肺部給藥,達到速效的目的;或者制成緩釋膠囊、緩釋片劑、緩釋微丸等控制藥物的釋放速度,達到長效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新藥制劑技術與國外相比,主要差距在于:①在研究方面,重視程度不夠,科研經(jīng)費投入較少;②在生產(chǎn)方面,往往缺少中試放大環(huán)節(jié)的制劑學研究,科研成果向產(chǎn)業(yè)化的轉化過程緩慢;③在質量方面,對各質量控制環(huán)節(jié)指標往往沒有充分的研究,產(chǎn)品批次間的質量不恒定,在產(chǎn)品質量的整體水平上競爭力差。因此,國家有關部門已經(jīng)開始對藥劑學(新藥制劑技術)的研究發(fā)展給予高度的重視,主要涉及的熱點研究領域有:①緩釋、控釋制劑;②靶向給藥系統(tǒng);③透皮給藥系統(tǒng);④黏膜給藥系統(tǒng);⑤其他新制劑的研究。

作者簡介

暫缺《新藥制劑技術》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新藥劑型確定前的研究工作1
11概述1
111基本概念1
112劑型的重要性4
12新藥的理化性質測定6
121新藥的溶解性6
122新藥的穩(wěn)定性14
123新藥的粉體學性質24
124新藥的配伍變化32
125新藥的處方前其他研究項目37
參考文獻41
第2章固體分散技術.包合技術與微囊化技術43
21固體分散技術43
211概述43
212固體分散體的速釋.緩釋和定位釋藥原理44
213固體分散體的載體材料46
22包合技術58
221概述58
222包合材料59
223包合物的制備方法及鑒別61
224影響包合作用的因素63
23微囊化技術64
231概述64
232微囊的囊心物與囊材65
233微囊的制備方法67
234微囊的性質分析74
235微囊質量的評定79
24微囊等新技術中間體的應用實例80
參考文獻82
第3章靶向給藥新劑型與新技術86
31納米粒86
311納米粒的特點87
312納米粒被動靶向機理88
313納米粒的制備方法88
314納米粒的質量評價.應用與展望90
32微球91
321幾種常用微球的制備與應用92
322微球的質量評價95
33脂質體99
331脂質體的組成與分類99
332脂質體的作用原理101
333脂質體作為藥物載體的應用102
334脂質體的制備方法104
335脂質體的質量評價104
336脂質體穩(wěn)定性及其影響因素105
337脂質體的研究進展107
338與脂質體相似的其他劑型108
34pH敏感脂質體110
341脂質體pH敏感原理110
342制備pH敏感脂質體的材料110
343pH敏感脂質體應用舉例111
35熱敏脂質體112
351熱敏脂質體主動靶向機理112
352制備熱敏脂質體的材料113
353熱敏脂質體的藥物選擇與質量評價114
354熱敏脂質體的應用與展望114
36長循環(huán)納米粒與長循環(huán)脂質體115
361解剖生理學基礎115
362實現(xiàn)NP長循環(huán)的途徑117
363長循環(huán)NP的應用與展望121
364長循環(huán)脂質體122
37腫瘤動脈栓塞制劑125
371腫瘤動脈栓塞療法的基本原理125
372腫瘤動脈栓塞療法常用微球的制備與應用126
373腫瘤動脈栓塞用微球的質量評價與展望127
38磁性靶向制劑129
381磁性微球制劑的特點129
382磁性微球制劑的組成129
383磁性微球制劑的制備方法130
384磁性微球的質量評價131
385磁性微球制劑體內(nèi)靶向性及其影響因素131
386問題與展望133
39單克隆抗體結合物133
391單克隆抗體-藥物結合物134
392單克隆抗體-毒素結合物或放射性核素結合物134
393藥物-微球(納米粒)-單抗復合體135
394藥物-脂質體-單抗復合體135
395問題與展望136
參考文獻137
第4章口服緩釋控釋新劑型142
41概述142
411基本概念142
412口服緩釋控釋制劑的分類143
413口服緩釋控釋制劑的設計143
42膜控型緩釋控釋制劑145
421包衣膜的組成145
422膜控緩釋控釋制劑的制備方法150
423包衣工藝對包衣膜性質的影響151
424包衣膜性質的評價方法152
425膜控制劑的釋藥機理簡介154
43骨架型緩釋控釋制劑155
431不溶性骨架片156
432蠟質骨架片158
433親水凝膠骨架片159
434雜化型骨架片162
44微丸型緩釋控釋制劑162
441微丸的常用輔料163
442微丸的制備方法163
443緩釋微丸的釋藥機制165
45滲透泵型控釋制劑168
451水溶性藥物的滲透泵型控釋制劑--初級單室滲透
泵片168
452難溶性藥物的滲透泵型控釋制劑173
46胃內(nèi)滯留型緩釋控釋制劑181
461胃漂浮系統(tǒng)181
462胃內(nèi)膨脹系統(tǒng)186
463生物黏附系統(tǒng)186
47緩釋控釋制劑的評價186
471口服緩釋控釋制劑的體外釋藥行為評價186
472口服緩釋控釋制劑的體內(nèi)過程評價191
473口服緩釋控釋制劑的體內(nèi)外相關性194
參考文獻196
第5章透皮給藥新劑型與新技術198
51概述198
52皮膚的生理構造與影響藥物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202
521皮膚的基本生理構造202
522藥物的經(jīng)皮滲透途徑207
523影響藥物滲透的皮膚生理因素208
53促進藥物透皮吸收的方法210
531以可逆性改變皮膚結構為主的促透技術--透皮吸收
促進劑211
532以改變藥物物理特性為主的促透技術--脂質體.
傳遞體.β-環(huán)糊精221
533改善藥物透皮吸收的新方法--離子導入法.電致
孔法.超聲波法.激光法225
54透皮吸收制劑的研究進展與類型237
541透皮吸收制劑的研究進展237
542透皮吸收制劑的類型238
55透皮吸收制劑的高分子材料與制備方法243
551透皮吸收制劑的壓敏膠材料243
552透皮吸收制劑的骨架材料249
553透皮吸收制劑的制備方法250
56透皮治療系統(tǒng)的體外研究方法258
561皮膚的選擇258
562離體皮膚的制備260
563實驗裝置262
564接受液的選擇264
565溫度控制265
566數(shù)據(jù)處理265
57透皮給藥系統(tǒng)的體內(nèi)實驗研究方法266
571樣品處理267
572分析方法267
58經(jīng)皮給藥制劑的評價270
581體外評價270
582體內(nèi)評價274
583透皮給藥系統(tǒng)實例274
59凝膠劑簡介278
591水溶性凝膠基質278
592水凝膠劑的制備和處方實例281
參考文獻281
第6章鼻腔給藥新劑型與新技術287
61概述287
611發(fā)展概況287
612國內(nèi)外市場情況288
62鼻腔的解剖生理特點和鼻腔給藥的特點289
621鼻腔的解剖生理特點289
622鼻腔給藥的特點290
63鼻腔給藥動力學及影響鼻黏膜吸收的因素290
631鼻腔給藥動力學290
632影響鼻黏膜吸收的因素291
633提高藥物鼻黏膜吸收的方法294
64經(jīng)鼻給藥新劑型295
641滴鼻劑和噴霧劑295
642干粉末劑吸入劑296
643凝膠制劑296
644微球制劑296
645環(huán)糊精包合物297
646乳劑298
647脂質體298
648其他298
65鼻腔給藥的動物模型與鼻黏膜毒性299
651動物模型299
652鼻黏膜毒性300
66鼻黏膜作為腦內(nèi)遞藥途徑的研究306
661鼻黏膜作為腦內(nèi)遞藥途徑的研究進展306
662經(jīng)鼻黏膜腦內(nèi)遞藥的實驗方法307
663藥物經(jīng)鼻黏膜入腦的機理研究310
664有關的制劑學研究311
67國內(nèi)在鼻腔給藥系統(tǒng)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差距312
參考文獻313
第7章眼部.耳部與肺部給藥新劑型與新技術317
71眼用制劑317
711概述317
712眼部制劑的藥物類型318
713藥物對眼角膜的通透性319
714眼用溶液劑323
715眼用混懸劑331
716眼用軟膏劑332
717眼用新劑型333
718眼用植入劑與接觸眼鏡338
719眼用制劑的一般生產(chǎn)工藝343
72耳部制劑347
721用于除耳垢的耳部制劑347
722用于抗感染.抗炎癥和止疼的耳部制劑347
73肺部用制劑349
731概述349
732氣霧劑的特點.分類和要求351
733氣霧劑在肺部沉積的主要機理354
734影響藥物肺部吸收的因素和提高肺部吸收的
制劑學方法355
735氣霧劑的拋射劑358
736氣霧劑的組成362
737氣霧劑的制備369
738氣霧劑的質量評價375
739噴霧劑和粉末吸入劑378
參考文獻385
第8章現(xiàn)代中藥制劑與生物技術藥物制劑388
81現(xiàn)代中藥制劑388
811概述388
812現(xiàn)代中藥制劑的特點391
813現(xiàn)代中藥制劑研制的一般程序393
814現(xiàn)代中藥制劑的前處理工藝與技術396
815現(xiàn)代中藥制劑的制備工藝與技術404
816現(xiàn)代中藥制劑的劑型改革408
817現(xiàn)代中藥制劑舉例413
82生物技術藥物制劑416
821概述416
822生物技術藥物制劑的一般處方與工藝418
823生物技術藥物制劑的給藥途徑421
824生物技術藥物制劑的展望和制備實例427
參考文獻430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