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讓人著迷的教子智慧書。一對活潑調皮的兒女和他們智慧幽默的父母共同演繹了一串妙趣橫生的生活劇。用生活中的故事講述生活中的教育,用最簡短的語言說明最簡易的親子溝通技巧。在這個世上的確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本書是一本從溝通的細節(jié)入手,告訴我們如何教育孩子的書。全書通過生活故事告訴家長必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以更多的理解與關愛,放下家長的權威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循循善誘地引導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作為父母一味地指責孩子“不聽話”這是不公平的。我們曾經都是小孩,都曾有過不聽話的經歷,都曾有過愛聽什么和不愛聽什么的偏好。其實這些都很正常,首先,人之所以有差別,就在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腦。你的大腦決定了你的意識、思維、情感、行為的活動。我們的孩子,尤其是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的孩子更是如此。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要經歷兩個反抗期。一般在2歲半至4歲時期為人生第一反抗期。孩子2歲后,動作和語言有了發(fā)展,自我意識和獨立性有了提高,此時,既有模仿性,又有擺脫成人束縛,想嘗試自己力量的欲望,事事要自己動手做。如果家長包辦代替,剝奪他們嘗試和鍛煉的機會,就會使其產生不滿的情緒反應,哭鬧、發(fā)脾氣或表現(xiàn)出排斥、反抗行為。12歲至16歲為人生第二反抗期,又稱“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往往會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現(xiàn)象。由于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主觀能動性增強,從依附于父母,到出現(xiàn)獨立傾向,開始對父母的要求和安排滲進自我意識的成分。隨著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開始對父母、老師、長輩的言行進行評論??释杂?、平等地與父母共同探討問題、發(fā)表個人見解,參與家庭管理,成為家庭中一名正式成員。最忌諱把他們當作小孩子看待,不喜歡家長、老師的過多束縛、限制和干涉。竭力擺脫家長的監(jiān)護,希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自由發(fā)展的環(huán)境。所以,當我們無視心理規(guī)律,簡單地以責怪、訓斥等方式來限制孩子,其結果當然是適得其反的。在這時我們必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以更多的理解與關愛,放下家長的權威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循循善誘地引導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當然,這些基本的原則要付諸實際關鍵是要在日常教育的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這就需要講究一些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溝通就是教育。我想《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就是一本從溝通的細節(jié)入手,告訴我們如何教育孩子的書。本書前言在這里講一個故事。當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校長。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遂將其制止,并責令他到校長室接受批評。陶先生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苯又置鲆粔K糖給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陶先生又說:“據(jù)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苯又统龅谌龎K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碧障壬帜贸龅谒膲K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咱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一代教育家的智慧和風采躍然紙上,令人嘆服叫絕。我不知時常抱怨孩子任性不聽話的父母讀罷此文有何感想。我只想說一句,這個世上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親子溝通中的主要矛盾不在孩子而在父母。作為父母一味地指責孩子“不聽話”這是不公平的。我們曾經都是小孩,都曾有過不聽話的經歷,都曾有過愛聽什么和不愛聽什么的偏好。其實這些都很正常,首先,人之所以有差別,就在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腦。你的大腦決定了你的意識、思維、情感、行為的活動。我們的孩子,尤其是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的孩子更是如此。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要經歷兩個反抗期。一般在2歲半至4歲時期為人生第一反抗期。孩子2歲后,動作和語言有了發(fā)展,自我意識和獨立性有了提高,此時,既有模仿性,又有擺脫成人束縛,想嘗試自己力量的欲望,事事要自己動手做。如果家長包辦代替,剝奪他們嘗試和鍛煉的機會,就會使其產生不滿的情緒反應,哭鬧、發(fā)脾氣或表現(xiàn)出排斥、反抗行為。12歲至16歲為人生第二反抗期,又稱“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往往會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現(xiàn)象。由于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主觀能動性增強,從依附于父母,到出現(xiàn)獨立傾向,開始對父母的要求和安排滲進自我意識的成分。隨著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開始對父母、老師、長輩的言行進行評論。渴望自由、平等地與父母共同探討問題、發(fā)表個人見解,參與家庭管理,成為家庭中一名正式成員。最忌諱把他們當作小孩子看待,不喜歡家長、老師的過多束縛、限制和干涉。竭力擺脫家長的監(jiān)護,希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自由發(fā)展的環(huán)境。所以,當我們無視心理規(guī)律,簡單地以責怪、訓斥等方式來限制孩子,其結果當然是適得其反的。在這時我們必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以更多的理解與關愛,放下家長的權威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循循善誘地引導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當然,這些基本的原則要付諸實際關鍵是要在日常教育的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這就需要講究一些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說,溝通就是教育。我想《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就是一本從溝通的細節(jié)入手,告訴我們如何教育孩子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