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自漢代起,就有以《詩》、《書》、《禮》、《易》、《春秋》諸經為“大經”,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小經”的提法。 在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中庸》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 到宋代,程顥、程頤兩兄弟祖述這種觀點,竭力尊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宋代大學者朱熹祖述二程的觀點和做法,特別尊崇《孟子》和《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使之與《論語》并列,合稱為《四書》,并對其進行注釋并合編在一起,稱為《四書集注》。從此以后,《四書》之名遂定,并成為儒家傳道、授業(yè)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中的格言警句,如今,它們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讀書,它對我國人民道德素質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極為深刻的。 《尚書》最初稱《書》,西漢初年,才在“書”字前加一“尚”字,認為是上古的書。后來《詩》、《書》、《禮》、《樂》正式成為儒家經典的時候,才把《書》叫《書經》。它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文獻,是中國上古時期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匯編。 《尚書》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學、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資料,因而歷代學者都非常重視對它的學習和研究。在以讀經為基本內容的科舉考試時代,《尚書》一直是古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但是,自從1912年國民政府廢止讀經以后,《尚書》便和其他的經書一樣,遭到冷落,在寂寞中度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當人類步入21世紀,盡享現代文明的時候,驀然回首,國人才發(fā)現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經典,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行內人士在研究。當信息高速公路連通我們“地球村”里的人們時,國人才發(fā)現,我們民族的魅力還是那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墒亲屛覀兩罡袘n慮的是,廢止讀經以后的中國人已經對這些經典很陌生了。因為我們知道,僅靠中學語文課堂上學來的那幾個斷章取義的“之”、“乎”、“者”、“也”是根本不能解決問題的。眼看老祖宗的文化快要斷代了。幸好,海內外的一些有識之士,獨具慧眼,已使那久違了的讀經之聲重新在中小學的校園里回響起來,讀經講學也已被現代都市里的人們所看好。要讀經,要繼承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尚書》毫無疑問是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