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在被稱為“中州理學名區(qū)”的河南縣,一個四十多歲的舉人決定動手寫一部能夠“感發(fā)人之善心,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的與眾不同的小說,并命名為《歧路燈》。這個舉人,名叫李綠園?!镀缏窡簟菲侣L,達108回,寫的是一個宦門子弟如何墮落敗家,又如何改過自新、重光門第的故事?!镀缏窡簟房梢员徽J為是一部教育小說,它真實地描寫了譚紹聞墮落和自新的全過程。作者要勸戒世人:教子要嚴,延師要正,交友要慎。書敘明嘉年間,河南開封貢生譚忠弼,為人端正謹慎,家教甚嚴。為其子紹聞?chuàng)駧熯x友,頗費心思。忠弼臨終留紹聞八字;用心讀書,親近為人,時紹聞未及弱冠。同輩子弟,有夏鼎、張繩祖、管貽安、盛希僑等人,生于宦門,浮華浪蕩,嘗誘紹吃酒賭博,紹聞因父嚴未敢。之譚父既故,處長來引誘。紹聞再無約束,遂從之。五人結拜兄弟,同吃共賭。紹聞漸染惡習,拈花惹草,無惡不作。幾人開賭場,窩土娼,甚至寵愛孌童,私鑄銀錢。夏鼎等體乃紈绔子弟,吃喝心腸,友朋兄弟之誼淡薄且屢騙紹聞。紹聞陷于泥沼,無可自拔。后作奸犯科,入獄候審。家人傾家蕩產,使得出獄,為償債,紹聞伐盡祖墳林木,遭族人不容,為世人恥笑。后顛沛流離,窮愁潦倒,備嘗辛酸,終迷途知返,立志悔過。年至不惑,閉門謝客,潛心攻讀,后至國子監(jiān)肆業(yè)。由賴族兄提攜,抗倭立功,得授知縣。紹聞常以平生遭遇戒其子簣初,簣初隨父讀書,考場屢捷。后欽點翰林,重振家事。書中譚孝移的臨終遺言“用心讀書,親近正人”這八個字,則是小說的主旨,堪稱封建時代教育子弟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個學問博洽、練達世情的通儒,李綠園是本著一種寫實的精神來寫這部小說的?!镀缏窡簟氛鎸嵉孛枥L了中國十八世紀社會生活的風貌,為我們提供了可貴的社會史的材料,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本書是中國小說史上僅有的以“敗子回頭”為題材的白話長篇小說。它塑造了譚紹聞這個典型的“敗家子”藝術形象,豐富了古代小說人物畫廊。本書對當時吏治的腐敗,士人靈魂的空虛,市井無賴的鉆營、狡詐和無恥,揭露得深刻、全面。對清初的社會習俗,如婚姻喪葬、佛寺風光、男女穿戴,都作了細致描寫。語言帶有河南地方色彩,樸素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