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篇是歷史篇。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把一切科學都看作是歷史科學。作為歷史科學具有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經驗歷史和思維歷史兩種歷史思維形式。這兩種思維形式都是認識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實踐活動的記錄和載籍,是科學詮釋思維歷史的母體或平臺。恩格斯曾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科學。因此,這種歷史則是本書后三篇的共同基礎。接著第二篇是理論篇,在人類思維發(fā)展過程中有經驗思維與科學思維層次。歷史是具有經驗性和實用性的,而且歷史人的活動大都是個人的、感性的歷史活動,并有自發(fā)性、盲目性和偶然性的經驗色彩,因此歷史個人的經驗思維必須上升為科學思維,使其成為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理論思維。即概念、范疇、規(guī)律、體系等理論思維形式和理論思維方法這樣兩種理論范式。恩格斯講,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這是本書文體從歷史轉述為理論的重要原因。理論篇之后第三篇是方法篇,方法是任何理論體系的精華。理論的思維形式和思維方法的各自命運是不一樣的。因為,來自于歷史實踐的理論思維形式和理論思維方法會伴隨著歷史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因而有些理論思維形式保留了,有些衰退了,但相比之下理論思維方法卻是長青的。正像理論大廈建成后,作為建設理論大廈的方法“腳手架”,須移至新的建筑工地一樣。因此,本書文體從理論演化為方法。最后第四篇是藝術篇,在希臘語義中藝術一詞兼有雙重含義,即一是美的作品,另一是創(chuàng)造、技巧和技藝。藝字,在古漢語中本義為植,為治(《廣雅·釋詁》),指善植善治者有技能,所以,具有技巧和美的雙重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