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部分作者對廣東的精彩評語蘇東坡:嶺南戶戶皆春色。梁啟超:中國各部之中,其具國民之性質,有獨立不羈氣象者,惟廣東人為最。孫中山:吾粵之所以為全國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進取心之堅強,不在物質之進步,而在人民愛國心之勇猛。蘇曼殊:廣東人有天然媚外的性質。魯迅:革命的后方便成為懶人享福的地方。潘光旦:不能不佩服他們的奮發(fā)有為。胡適:革命策源地的廣東尚且守舊如此。林語堂:復南下而至廣東,則人民又別具一種風格。鐘敬文:為什么偏偏生長在這文化落后、蠻繚舊邦的嶺南呢?老舍:廣州真是了不起的好地方!金庸:我也是嶺南文化的一分子。由黃樹森主編的《廣東九章———經典大家為廣東說了什么》,精選名家筆下有關廣東、廣東人、廣東事的散文、圖畫,分門別類地把它們編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小單元之前綴以“編者題記”,表達編者的理解與看法?!稄V東九章———經典大家為廣東說了什么》力圖全面地展現(xiàn)廣東,包括山川、地理、民族、民系、歷史、人物、信仰、方言、風俗、飲食、服飾等。全書分“潛伏的爭議結”、“奇崛的生態(tài)圈”、“文化的基因譜”、“潮流的風向標”、“耀眼的星光道”、“激蕩的正氣歌”、“絢麗的風俗圖”、“山水的映像志”、“世紀的鲇魚行”等九章。廣東現(xiàn)象:全球化視野下的歷史審視與現(xiàn)實定位廣東,似乎總在爭議中前行,也總在爭議中先行。在前近代,在中原人看來,廣東是蠻荒化外之地,可是地遠事自奇,廣東還是成了一個爭議的話題。廣東物有奇珍,許多人一方面視廣東為瘴癘之畏途,另一方面又欣羨并認為凡自廣東歸者必攜奇珍,比如馬援南征北歸,攜了一袋薏米,大家都以為是珍珠。后來有皇帝干脆把一些窮官員流放到廣州,讓他們撈一把以改善生計。廣東成了中原人掠奪珍寶和財富的上選之地。如此,就引出了著名的貪泉故事,仿佛人粵官僚之貪,是飲了貪泉水的緣故??墒?,飽受掠奪之苦的廣東人,由于沒有話語權,反被認為生財容易,連蘇東坡都這樣認為。是的,廣東人很早就有重商傳統(tǒng),早在漢代即與東南沿海一些國家進行海上貿易??墒牵?,在造船與航海技術不甚發(fā)達的古代,海上討生活談何容易?由于沒有話語權,廣東人就這樣在中原人的爭議中,以其堅忍、勤勞與智慧,默默地建設自己的家園。后來,大批中原移民進人廣東,其中又多為前朝遺民,他們開辟荒山野地,勤耕苦作,保守宗風,雖不求言,而忠勇義烈,每傳于外。而這種移民傳統(tǒng)與開辟的精神,也使廣東人較早就開拓與移民海外。所以,當近現(xiàn)代海洋文明和海洋世紀來臨時,廣東社會經濟獨領中國,政治文化也出現(xiàn)新氣象。突出表現(xiàn)在廣東逐步成為了革命的策源地,同時也成為了舊勢力、保守派群情洶洶的中心。而在內陸爭議未了不可了之際,海外卻在熱烈探討廣東在全球經濟,乃至政治、文化布局中的地位,并投來贊嘆與欣羨的目光。比如,法國年鑒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史學家布羅代爾驚呼:“可能世界上沒有一個地點在近距離和遠距離的形勢上比廣州更優(yōu)越。”國內也有少數(shù)碩學大家如陳寅烙,以如炬目光,預言“中國將來恐只有南學。江淮已無足言,更不論黃河流域矣”。或許在種種爭議以及因此形成的阻力當中,廣東失去了早日成為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機緣。由此出現(xiàn)了許多對于廣東的反思和責難之辭,而反思和責難之中,也包含了信任與期待。形勢真是比人強,當改革開放時代到來時,廣東沒有辜負世人的信任與責難,他們緊緊抓住了時代機遇,趕上了時代列車,二十多年,一直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之一,并努力爭做全球視野下的區(qū)域中心;在其他諸多方面,也力爭成為某些層次的中心。這就是廣東在全球化視野下,歷史發(fā)展軌跡中的現(xiàn)實定位與追求。